宗教與政治互相利用?

安平 / 作家、美國普世佳音中文部負責人 2024/09/15 13:12 點閱 2123 次
川普與賀錦麗辯論孰輸孰贏? 沒想到這也成了很多美國人辯論的主題。 (中央社)
川普與賀錦麗辯論孰輸孰贏? 沒想到這也成了很多美國人辯論的主題。 (中央社)

川普與賀錦麗辯論孰輸孰贏? 沒想到這也成了很多美國人辯論的主題,包括基督徒。

隨著時間的拉近,美國大選逐漸進入白熱化,自媒體裡已經硝煙四起,不選某人就不是基督徒甚至不是人?

大選帶來矛盾

其實,選誰當總統終究還是「人民內部矛盾」,總是上升到「敵我矛盾」的,往往是二元對立亦或「階級鬥爭」思維下的慣性。

同樣道理,總統這個職位雖然聽上很牛,彷彿總攬一切,但意義恰恰相反,本身就則代表著妥協、制約和平衡。 而不是絕對核心,不會定於一尊,也不能一錘定音。 所以總統不是天降偉人,無需熱愛、歌頌,相反,盡可監督、批評,甚至嘲諷。 只不過,有時候說長道短的尖酸刻薄、苦毒怨恨也在反映我們的個性與生命。

愛人愛神難割裂

法利賽人試探耶穌,就問他說:「夫子,律法上的誡命,哪一條是最大的呢?」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 神。 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說到這兒,耶穌估計擔心老愛往右邊兒跑偏的只抓住這一點,就馬上補了一句:「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 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估計是還不放心左右互掐,耶穌後來又補了一條:「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 這就是我的命令。」

對於基督徒來說,「愛神」和「愛人如己」是不能割裂甚至對立的。 不是誰聲稱代表了我們的價值觀就一定要選誰,而是我們選誰則一定會反映出我們的價值觀。 鑒定的標準就是在表達我們的價值觀的過程中是否體現了我們的價值觀:愛神、愛人如己、彼此相愛。

換言之,就算你選耶穌當總統也不代表你就是正宗基督徒,但若我們在選舉中一個勁兒傳假消息、拉仇恨,妖魔化別人,恐怕會反映出我們與基督徒身份尚不相稱的生命光景。

宗教與政治走太近

這些年下來,我有個觀察和感受:凡政治人物總是拿道德和宗教議題說事兒,而宗教人物一個勁兒強調政治立場的,不是騙子就是傻子。

宗教和政治太容易互相利用,無論動機如何,如不主動克制,很容易陷入操控或被操控的境地。 美國最具影響力的佈道家葛理翰,自從杜魯門總統以來,與前後12位總統交往,並擔任艾森豪威爾之後的每一位美國總統的屬靈顧問。 與白宮的密切關係給葛理翰也帶來了巨大的聲譽以及佈道的便利,然而也曾讓葛理翰數次身陷尷尬之中。

最狼狽的一次是1972年2月的與尼克森總統的密談。 尼克森說,他對猶太人控制媒體感到擔憂,葛理翰附和說,「猶太人是美國的癌症」。 這次談話的錄音曝光後,葛理翰不得不作出公開道歉。 在尼克森因「水門事件」辭職後,葛理翰決心刻意與白宮保持距離。 1981年在接受《時代》週刊採訪時更說到,「傳道人不能和某個政黨或者某個政治人物走得太近。」

政教分離公共神學

政教分離不僅是人類社會制度上幾千年下來的慘痛教訓和寶貴經驗,也是現代人應當具備的常識和意識。 政教分離不是「兩耳不聞天下事」,對基督徒而言,其社會責任和政治參與也並不因為人的信仰減輕或消失。 但新的身份要求我們用新的思維來看待和踐行,好與我們的身份相稱。

當然,在基督裡獲得新生命的基督徒,其世界觀和價值觀並不會立刻翻轉,相反,我們會活在一個成長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主動反思才能更新。 我們也活在一個具體現實的處境當中,我們的反思和認知也需要契合我們身在的處境。 政教分離某種意義上也是公共神學的基礎,否則,相關的談論只怕是癡人說夢。

選誰當總統不是我們生活的全部。 其重要程度可能遠遠不如和誰結婚,甚至都比不上大學選專業。 四年一次就是給我們有機會後悔或改變想法,另投他人或某黨,這才是民主社會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對於基督徒而言,有沒有活出所信,能不能讓世人從我們身上認出乃是基督的門徒,包括在選舉中的言行和態度,比誰贏得辯論乃至選舉更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