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咖啡坊》德國大眾集團為何要關廠裁員?

邱文福 2024/09/16 07:24 點閱 328 次
台灣最熟悉的德國大眾休旅車。(網路截圖)
台灣最熟悉的德國大眾休旅車。(網路截圖)

多年與日本豐田爭世界第一大的德國大眾集團,遇上了成立近90年的最大危機:關閉德國工廠並且裁員,主要是過度倚賴中國單一市場,值得所有企業引以為戒。

本世紀的車業劇變

汽車歷史約150年,本世紀卻出現有史以來最大變化。只因為中國崛起,深耕中國的德國大眾車廠曾穩穩地從兩大中國車業集團(長春一汽與上汽集團)獲得滿滿的利益,到2020年中國電動車產業得到國家補助壯大後擁有競爭力,而包括德國大眾、美國通用、德國寶馬、德國賓士等所有以財務導向及燃油車背景的領導階層,仍沉醉於來自中國市場的既得利益,又因為對純電動車的陌生而排斥,如今終於遇上競爭。

2020年後,中國電車全面向各國攻城掠地,以年產八千萬輛的驚人總產能,除了直接外銷,更可以透過找地設廠的財力向世界擴張。而在中國,國際車廠除了合資廠也有了獨資的,像德國大眾,也同樣可以透過中國車廠外銷到任何地方,德國大眾回頭關閉德國的工廠並且裁員,是資方以為最佳的降低成本、獲取利益最容易的手段。

中國車業的戰爭

事實上,包括大眾汽車在內的中國國內車業競爭,經過2018年史上最高峰的2800萬輛銷售量以後,就進入白熱化的競價廝殺。類似進入台灣組裝銷售的上汽名爵,其中某款的中國售價竟然僅10.9萬人民幣,到台灣售價卻高達新台幣100萬元。中國製造進入全球任何市場,都與中國境內同等價位的情況。

中國境內近幾年形勢是4S店關門、倒閉,甚至是300餘家汽車製造廠在競爭過程中的弱勢淘汰,破產倒閉的所在多有,但向全球進逼的又是另一種型態,引發多國發起高關稅阻擋中國製造。台灣則是祭出嚴格的自製率來「保護國產車」。


”AA”
2023歐洲汽車市場統計圖。(網路截圖)

車業競爭的真實

德國大眾汽車集團宣布考慮關閉德國境內生產基地並裁員,即使工會與政府反彈,但集團表示通過結束30年的工作保障協議後,已是必然結局。據稱,大眾關廠裁員主要是其電動車轉型不順,以及不獲消費者青睞所致。反觀日本豐田與德國寶馬才正式宣布共同發展氫能車輛的策略合作,就是看清楚所謂新能源車必須尋求真正完美的乾淨車輛,而不是跟隨錯誤的純電車方向。

大眾汽車還表示,目前的困境不是降低成本就可以避免裁員,這也是繼1988年美國賓州關廠以來首度關廠。面對低價的中國電動車持續進軍歐洲市場,已使德國大眾面臨艱鉅挑戰。大眾2023年生產約900萬輛汽車,產能是1400萬輛。集團目前市值約530億歐元(約新台幣1.88兆元),雖然依舊可以獲利,但市場的表現不太理想。

面對中國 無計可施

此外,歐盟執委會7月起對中國進口電動車加徵17.4~38.1%關稅,就是希望避免在中國政府補貼下的廉價中國車商傾銷,傷及歐盟車業,卻又擔心歐洲車商會面臨中國的報復。德國左翼社民黨主席就狠批大眾高層未重視電動車發展趨勢,且過度依賴中國,如今中國市場完全轉向電動,大眾在中國已完全失去優勢。

簡言之,過度倚賴單一市場導致失勢絕非一朝一夕,企業經營欠缺宏觀與遠見,孰令致之?可惜台灣消費者不一定能在這樣的狀況下買到打折銷售的大眾品牌汽車。


”AA”
2023上半年中國自主品牌車廠占車市比例53.7%,往年合資車廠主導的時代式微。(網路截圖)


”AA”
德國大眾車廠的電動車產品。(網路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