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帕運」正名20年

魏世昌 / 軟體工程師 2024/09/08 10:58 點閱 1707 次
帕運(The Paralympic Games),它是一個關注身心障礙者的比賽,期許讓身障人士有大顯身手的舞台,也藉此推廣各式普及化運動。(中央社)
帕運(The Paralympic Games),它是一個關注身心障礙者的比賽,期許讓身障人士有大顯身手的舞台,也藉此推廣各式普及化運動。(中央社)

奧運(The Olympic Games)結束之後,緊接而來的還有帕運(The Paralympic Games),它是一個關注身心障礙者的比賽,期許讓身障人士有大顯身手的舞台,也藉此推廣各式普及化運動。包括中國、香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都是翻譯成「殘奧」,台灣是華人世界唯一翻成「帕運」的國家。

為何翻成帕運

其實,台灣原也將帕運稱之為「殘障奧運」,後來在社會各界的呼籲下,於二○○四年時改作較中立的音譯「帕拉林匹克運動會」,以展現對身心障礙者的尊重及包容性。由詞源「Paraplegia」的「Para」加上Olympic的「lympic」組成,「para」這個字根也有「並行」的意思,代表帕運與奧運這兩個國際體育賽事的地位是平等的,都是運動員的最高殿堂。

今年巴黎奧運組委會主席艾斯堂格說,我們應該停止將差異視為障礙,所有運動員用勇氣踏上夢想殿堂,都值得大聲讚揚。這句話說的很棒,也是台灣翻作帕運的真諦,這些帕運選手,他們對於運動的熱情,甚至超過奧運選手。

跨越障礙的「超人」

目前台灣代表團在巴黎帕運拿下一銀一銅,已經超越上屆一銅的成績,吸引台灣民眾持續關注賽事。然而在各界努力推廣帕運的同時,媒體在推廣運動賽事上也扮演著極其關鍵的角色,如何報導不只影響著社會如何看待身心障礙者,也包括身心障礙者如何看待自己。

其實他們是不折不扣的運動員,雖然身體條件和一般運動員不一樣,但他們付出的努力和對勝利的渴望,完全沒有分別。

台灣「帕運」正名已廿年,報導常以帕運選手是跨越障礙的「超人」、「生命鬥士」等較單一印象的角度出發來形容帕奧的選手。然即使每個人對帕運的態度都不同,除了關注運動員的勵志故事外,我們更應該為他們的運動成就喝彩,使大眾更客觀、正確的理解身心障礙者運動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