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咖啡坊》台灣進口車為什麼這麼貴?

邱文福 2024/08/14 10:21 點閱 1320 次
新款上汽名爵MG4,趁勢推出,售價竟是中國兩倍。(網路截圖)
新款上汽名爵MG4,趁勢推出,售價竟是中國兩倍。(網路截圖)

每當台灣車價問題被提起,都歸諸於車價包含了「萬萬稅」。回顧高稅率源自對裕隆汽車創辦人嚴慶齡先生的保護,當年立志將「自由中國裝上輪子」的大夢,最後在國產車的創辦人張氏家族牽引下,開啟裕隆組裝日本日產車的合作,以及官方保護汽車工業的政策基礎。

政府鼓勵汽車工業

1960年代,政府為了發展重工業,決定以高關稅保護裕隆汽車。裕隆設立後,先幫韓戰報廢的美國吉普再生,後續造車的週轉資金是向台灣省物資局抵押借款,在日產藍鳥一號後,嚴慶齡向財政部要到現在的汽車分期模式,正式的財政部名詞是「動產擔保附條件買賣合約」,國產張家從裕隆提車再安裝音響、冷氣等,常要等賣車收款後,再繳錢給裕隆,簡言之,是用國家資金經營事業。

1970年代,台灣開始局部開放進口汽車,是由中央信託局統籌代購,進口稅按照1939年上海模式,一律加計20%當成真正的CIF(抵岸價格),汽車課上100%關稅,然後是75%貨物稅,也就是100%的抵岸價格用120%計算關稅的100%,再以220%乘上75%為貨物稅,實際收取的貨物稅等於是車輛到台灣後加上原價的165%,商家的總成本是抵岸後的365%,然後再加上利潤出售,嚴格講售價就是四倍於國外價格。

1980年代,政府決定開放進口車,同時開放貿易商進口,並將貨物稅調整為三等級,引擎2.0以下25%,2.0到3.6為35%,3.6以上60%,即使如此,進口車到台灣還是大約是美國當地售價的三倍。


”AA”
中國長城汽車在泰國成為產業殺手。(網路截圖)

入關遞減稅率

近1990年,官方要加入世界關貿協會(WTO前身),才不得不以逐年遞減5%方式把DPV(抵岸估價)分四年遞減,加入WTO以後,我們還是有「保護國產汽車」的政策,關稅、貨物稅算一算,最新的成本來到大約抵岸的160%。而本地組裝生產的車輛,等於是只有貨物稅,但是政策上仍然是CKD(零部件完全散裝)來台才能組裝,這讓生產線的投資等同大汽車廠(亦即產能約10萬輛的線型組裝系統)標準。業界最後常以組件(如引擎整具進口)替代散件規避。

針對關稅壁壘問題,臺大法學院助理教授陳衍任曾撰文表示,「進口汽車的關稅調降問題,影響層面廣泛」衝擊過大,認為零關稅不恰當。過去因為台灣低工資所形成的成本優勢,可以讓本地代工廠一面供應組裝廠,一面可以回銷總廠或成為售後服務替代件的商機,如今已完全被中國取代。


”AA”
泰國汽車產業發達,年產一度超越180萬輛,成為東南亞汽車底特律。(網路截圖)

台灣的國家汽車產業政策,不要像近年泰國一樣,引進中國電動車入泰,差一點把數十年建立的東南亞底特律地位消滅。

台灣車價居高不下

許多人對政府一方面保護裕隆自創品牌納智捷卻氣勢衰頹,卻放任引進中國上海汽車的MG名爵來台,在台售價99萬,雙倍於中國的10.9萬人民幣,大表不滿。經濟部似乎據此新設自製率標準,等於打臉中華汽車MG汽車組件95%來自中國的做法,然而,市場售價的基本法則就是自由競爭,適者生存,這樣的保護意義何在?


”AA”
中國上汽MG來台組裝上市,95%元件來自中國引起爭議。(網路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