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審慎防範沙塵暴的危害與影響

醒報編輯部 2024/08/08 17:50 點閱 2301 次

世界氣象組織於上(七)月12日的「國際防治沙塵暴日」發佈了《2023年浮塵公報》,這是沙塵暴發生率及對社會影響的年度報告,也呈現了沙塵暴預報方面的進展和挑戰,並指出2023 年沙塵暴活動高於長期平均水平,需要加以注意。

沙塵活躍區域廣、影響大

過去沙塵暴是一個地球環境變化的自然過程。然而人類不斷的擴張開發活動,帶來土地管理不善和水資源失衡的現象,加上氣候暖化導致土壤濕度降低,極端天氣頻發,促使沙塵暴的強度及範圍都快速的增高。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估計近年來每年約有20億噸的沙塵進入大氣層,能夠遮蔽數千公里以外的地區,增加PM10和PM2.5等懸浮微粒的濃度,使空氣品質下降,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威脅;並影響社會經濟、生態系統、和氣候變化。

從全球尺度來看,最易受沙塵長距離輸送影響的地區是:西非與加勒比之間的熱帶大西洋、南美洲、地中海、阿拉伯海、孟加拉灣、和中國大陸的華中與華東地區。例如非洲的沙塵會跨大西洋侵入到加勒比海地區,而來自戈壁沙漠的沙塵,也源源不斷輸送到渤海和黃海。

在2023年,中亞西部、中國大陸中北部、以及蒙古南部地區的年均地表浮塵濃度特別高,是沙塵暴相對活躍的地區;尤其是中國大陸及蒙古地區的沙塵活動,在東北季風期間對我們臺灣的影響最大,一定要格外提防。

沙塵天氣高發期原因

每年十一月至次年五月,都是中國大陸沙塵天氣高發期。進入二一世紀,蒙古和中國大陸北方地區降水逐漸偏少、氣溫節節升高、大風天氣又多,加之這段期間植被稀少,配合裸露的沙源地表條件,更容易出現大範圍的沙塵天氣。

該公報特別提到2023年三~五月期間,東亞地區就受到13次強沙塵入侵的影響,影響面積超過485萬平方公里,涵蓋了中國大陸的20個省份,是近年影響範圍最廣的一次沙塵過程。特別是三月19~24日的強度達到強沙塵暴等級,從新疆、甘肅、山西、河北直到黑龍江都受到影響,部分地區的最低能見度下降到100公尺以下,嚴重干擾了交通和日常生活。

沙塵有利海洋生態

當然,沙塵暴也有正面的好處。跨洲的沙塵長程運輸是海洋營養物質的寶貴來源,對海洋生態系統及國際漁業資源至關重要。該公報特別舉大西洋的鰹魚為例,撒哈拉沙漠帶來的沙塵在大西洋開闊水域的沉降,提供有利於浮游植物生長的鐵、磷和多種微量元素,對鰹魚的生長造成有利的影響。

從1950到2020年,大西洋鰹魚的年捕撈量從不到1000噸增加到了約25萬噸,尤其是靠近撒哈拉沙漠的大西洋東部受惠最明顯。在過去十年中,大西洋東側的鰹魚捕撈量是西側的8倍以上,幾乎占了大西洋總捕撈量的近90%,由此可見撒哈拉沙漠的沙塵是非洲西部近海鰹魚生長繁盛的重要營養來源。

沙塵暴預警與挑戰

近年來,由於數值模型和觀測系統的進步,沙塵暴的監測和預報精度有了大幅改進。世界氣象組織在2007年成立的沙塵暴預警諮詢和評估系統,經由專門的區域中心提升沙塵暴預警的工作,目前有超過25個組織每天提供不同地理區域的沙塵預報。

鑒於沙塵暴日益嚴重的健康和環境挑戰,聯合國大會在上(七)月21日宣佈2025~2034年為聯合國的「防治沙塵暴十年」,希望推動多項措施,提高大眾對沙塵暴的認識,採取更積極的行動,努力因應沙塵暴的負面影響,並列入今年十二月在在沙烏地阿拉伯舉行的第16屆《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締約方大會的優先議程。

沙塵暴翻山越海跨越國界,深刻影響著全球各大洲的環境和數億人的生活和生計,破壞通信、能源和交通基礎設施,每年造成數十億美元的損失,增加國家的醫療費用,是絕對需要保持警惕的極端天氣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