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別之後——重返充滿記憶的國立歷史博物館

小野 2024/06/19 13:33 點閱 1246 次
我爬上了打開視窗的頂樓可以看到荷花池的全貌,過去我們都只能看到一個角落。這樣的改變,正像我此刻的心境。(作者提供)
我爬上了打開視窗的頂樓可以看到荷花池的全貌,過去我們都只能看到一個角落。這樣的改變,正像我此刻的心境。(作者提供)

還記得在植物園的歷史博物館要關閉維修時用「小別—-為我們更美好」這樣充滿文學氣息的昭告天下,那是2018年的夏天。當時預計用大約3年的時間進行修復。我基於不捨的心情,特別去看了關館前王攀元的畫展「過盡千帆」。

小別史博館

我一直很喜歡王攀元的畫,喜歡他所呈現的孤獨。也曾經鼓勵當時還讀小學的女兒在看完王攀元的畫展後,寫下自己的感想寄給王攀元。後來在一本王攀元寫的書中,竟然還提到這件事,他為自己當時沒有回信給一個小學生感到遺憾。可見得他有一個多麼柔軟纖細的心。

沒有想到蔓延長達三年疫情加上缺工缺料,小別史博館成了遙遙無期,在五年多後才終於重新開館,才一開館就引起不少關注。建築師大膽拆除一面紅牆,增加一個充滿現代感的玻璃盒。外面的楊英風的「龍谿園」只保留「月門」,並且加上楊英風的雕塑作品。對於這樣的改變,正反兩面的評論都有,其實這些設計都有一些脈絡可循。如果從青壯世代設計師林聖峰、曾泊銘過去的建築作品就可以了解當代台灣建築設計的多元觀點。

古今相遇

我們可以回顧兩位設計師過去的作品就會找到設計所遵循的脈絡。例如新竹市的「幸福廣場」,也是拆掉了一面古牆,廣場上空漂著一顆超大地球,讓今古相遇,樸實的歷史古蹟和現代科幻形成突兀的魔幻存在。曾經得到過「台灣景觀大賞」的大獎。另外一個例子是新竹漁港直銷中心的「波光市集」採取和海港融合的大尺度的波浪狀屋頂也是他們的作品。

在重建歷史博物館的過程,也做了考古發掘,也配合一些被判定是違章建築的部分拆除,使得歷史博物館的前世今生更清楚了。因此新開幕的博物館內,也保留了過去建築的餘構。

這個建築物的前身是日治時期「台灣勸業共進會」的「迎賓館」,主構是用阿里山的檜木,是一幢二層樓的木造建築,東翼一層,西翼二層,狀如雁行。設計師是當時在台灣設計了很多建築物的森山松之助,當時他任職臺灣總督府營繕課技師,負責所有重要的政府建築物。這幢建築物由設計台北中山堂的井手薰等人負責建造。

想起舊史博館

這兩位日本設計師對於當時台灣的建築設計影響深遠。 了解過去,再看看現代,我們對事情的看法就會有更深刻的了解。

許多年後,當我重新再踏進嶄新的歷史博物館時,自己的年齡和身份已經改變。畢竟從小到大,我都是像熟悉的老朋友一般進進出出這個地方,還可以看到隔壁鄰家的媽媽端坐在某個展覧廳的角落,賺取生活費。此刻看著牆上掛著從小所熟悉的張大千、傅狷夫、黃君璧這些大師作品,又會想到喜愛寫毛筆字和畫仕女圖的爸爸,他曾經買了很多關於這些大師畫冊在家臨摹。他曾經半夜起來寫黛玉葬花詞悼念一個逝去的女同事。原來我有一個多愁善感情感豐沛的藝術家爸爸。

俯覽荷花池的全貌

我爬上了打開視窗的頂樓可以看到荷花池的全貌,過去我們都只能看到一個角落。這樣的改變,正像我此刻的心境。

新的歷史博物館的地下室新闢了一個「兒童創意共學空間」正在展出「時間」,提供兒童對時間和歷史的思考。

對藝術的品味和享受,要從小開始。歡迎幼兒園的孩子和小學生來參觀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