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暖化衝擊日深 我應打造更多方舟計畫

醒報編輯部 2024/06/06 12:04 點閱 2249 次

上(五)月29日,我國科學團隊 (包含農業部國家作物種原中心、中央大學、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 與排灣族原住民代表,在挪威的「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Svalbard Global Seed Vault)」完成170種小米種原的入庫儲存儀式,預計未來還將陸續在該庫儲存總計達400多種小米,是我國農業和生物多樣性永續發展的一項重要保護工作。

挪威的全球種子庫

全球種子庫位於北極圈內的斯瓦爾巴群島首府隆雅市附近,距離北極點約1000公里,建設規劃考慮了在極端環境中的生存能力,因此選擇了砂岩層內部120公尺處,海拔約130公尺的地點興建。該地發生地震的機率極低,又有長年永久凍土覆蓋,設置有製冷機將儲存庫維持在−18℃的最佳溫度,為一個既安全又永續的儲存環境。

該種子庫由挪威政府全額出資興建,2008年2月26日正式完工啟用,目前由北歐遺傳資源中心(NordGen)與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全球作物多樣性信託基金(The CropTrust)共同運營管理。種子庫免費為世界各國的政府、組織或個人保存種子,所有權歸委託方所有,在任何時候都擁有取走種子的權利。
全球種子庫主要目的是保存全世界的農作物種子,作為人類抵禦自然災害和可能發生災難的糧食保險庫,目標是盡可能保護世界上獨特的作物遺傳物質,因此該種子庫被視為全球農業的「諾亞方舟」。

完善的儲存環境

全球種子庫內部有三個儲存間,每間可儲藏150萬份種子,每份包裝平均含有 500 粒種子,真空密封在三層鋁箔包裝中,因此種子庫中最多可儲存 25 億粒種子,數量極為可觀。
截至今年五月,種子庫內已儲存來自全世界各地超過4千種作物,涵蓋 130 多萬個種子品種,其中包括非洲和亞洲主要主食的獨特品種,如玉米、大米、小麥、豇豆、和高粱,以及歐洲和南美洲的茄子、生菜、大麥、和馬鈴薯品種,如今又加上了臺灣的小米,因此這個種子庫已經擁有了世界上最多樣化的糧食作物種子。

全球種子庫的危機

全球種子庫雖然被設計為能抵禦極端的環境影響,但如今的氣候變化卻帶來想像不到的危機,因為暖化的速率太快了,大幅超過了過去設計時的估計值。以北極來說,如今是地球上暖化最快的地方,速率是全球均值的4倍。斯瓦爾巴群島自1971年以來升溫已經超過了5℃,如果全球碳排放繼續不受控制,到本世紀末,該地氣溫可能會再上升10℃以上,將促使永久凍土融化變成糊狀物,導致地基下陷,對種子庫的結構穩定造成損害。

此外,氣候暖化也導致該區降雪量減少,改以降雨的方式呈現。在2016年十月至2017年初,就因持續降下暴雨,種子庫的入口因而遭到雨水入侵,影響其內部的低溫環境。雖然雨水只蔓延至隧道內約15公尺就結凍,並未進一步影響種子的保存,但已揚起紅色的警訊。未來隨著大氣層水汽含量的激增,強降雨事件會更頻繁,淹水的風險更高。種子庫最初的設計是不需要人員維護的情況下運作的,如今卻必須經常派員進行檢查和維修,也提高了每年的運營經費。

開展本土的方舟計畫

2009年2月在全球種子庫開幕週年的慶祝活動上,我國就與北歐遺傳資源中心共同簽署了參與全球種子庫備份保存計畫的協定,至今已經提供水稻、雜糧、蔬菜、小米等共約1萬多份種子保存於該種子庫中。臺灣珍貴種子能安全儲存,對於保護全球農業遺產和生物多樣性至關重要,這不僅是我國農業的「保種方舟」工作,也是台灣農業和科學界參與國際種原合作的重要里程碑。

然而,考量到我們與挪威的種子庫距離實在遙遠,種原的存放只能當作備援之用,萬一真的發生重大的災害,遠水實在救不了近火,我們還是必須要有就在自己家園裡的保命方舟計畫;同時不只是在糧食層面,還要擴及到能源、水資源、醫療等領域。面對世界在氣候、地緣政治方面日益劇烈的變化,這是政府必須要立即展開且長期進行的急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