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良談影》看班尼迪克的新劇《幽暗偶遇》

梁良 2024/06/04 14:20 點閱 2091 次
《幽暗偶遇》描寫一對父母發現他們的小孩失蹤,跑去報案,警方開始偵辦到發現真相的刑偵故事。(網路截圖)
《幽暗偶遇》描寫一對父母發現他們的小孩失蹤,跑去報案,警方開始偵辦到發現真相的刑偵故事。(網路截圖)

事前我對劇情完全一無所知,以「開盲盒」的心情看完了班尼迪克•康柏拜區主演剛上檔的新劇《幽暗偶遇》(Eric),意外發現這個Netflix 製作的6集迷你劇,竟跟我們不久前在這裡討論過的西班牙迷你劇《阿頌塔之死》(The Asunta Case)的題材和片長十分類似,都是描寫一對父母發現他們的小孩失蹤,跑去報案,警方開始偵辦到發現真相的刑偵故事。

不過,一向重視戲劇性和商業性的好萊塢製作團隊,在處理類似故事時,他們喜歡採用的戲劇舖排方式和編導處理風格跟歐洲影視作品差異頗大,值得一談。

暗時刻的紐約

《幽暗偶遇》的時代背景是80年代初的美國紐約。這個大蘋果當時正處在至暗時刻,治安敗壞、警律廢弛、遊民問題嚴重、房地產開發商跟市政府官員勾結全力驅趕低端人口。與此同時,同性戀者見不得人、剛出現的愛滋病也為這個禁忌的族群帶來嚴重的生命陰影。在這個充滿腐敗氣息的社會環境下,一個9歲的小男孩艾加在走路上學途中失蹤了。

《阿頌塔之死》中的失蹤女孩很快便證實已經死亡,因此情節重點便一直放在「誰殺害她」和「什麼動機」這兩個懸念身上,劇情相對簡單直接。《幽暗偶遇》中的失蹤男孩則一直下落不明,是已經死了?還是人躲在哪裡?失蹤原因也充滿各種可能性,是男孩主動逃家?還是被人綁架?這種設計讓編導有很大的空間來安排警方偵查和逮捕不同的嫌疑犯,增加角色的複雜性和故事的層次感,更能吸引觀眾。

社會批判劇

不止如此,從第三集開始,編導便刻意加入11個月前發生的第二宗14歲黑人男孩失蹤案作為副線平行發展,從而帶出黑人民權不受重視、警方黑幕重重、甚至未成年性犯罪泛濫等沉重的議題,從單純的寫實倫理劇過渡到商業口味越來越重的社會批判劇,反映了當前好萊塢左翼思潮當道的創作現狀。

班尼迪克•康柏拜區飾演的男主角文森特,是一位天才型的玩偶師,一手打造了著名的兒童電視節目「陽光好日子」,但目前碰到了收視率下滑的瓶頸,急需轉型。在個人生活上,他完全自我中心,是一個失敗的丈夫和父親。在人物設定上,他是開發商富翁的獨子,但從小與父親不和,又有思覺失調症狀,加上在壓力下不停酗酒,故一直會看到活在自己想像中的人形布偶艾力克(Eric),跟牠有很多自言自語的對話,為本具增加不少奇幻色彩。

沒有一個正常人

負責偵辦兒童失蹤案的刑警邁克爾,由名不見經傳的黑人演員麥金利•貝爾徹三世擔綱,戲份很重,有如雙男主角。

它主要的戲劇作用是呈現當年的黑白種族矛盾和同性戀禁忌,但編導在這兩個問題上很顯然用力太猛,把問題一再重複,生怕觀眾看不懂,連看來是好好先生的「陽光好日子」製作人都硬要他內咎而跳樓自殺,全劇幾乎沒有一個道德清白的正常人,明顯犯了「主題先行」的左傾知識份子毛病。
比較好玩的是四十年前警察辦案還拿著小本子寫筆記,又用錄音帶作為秘密蒐證工具,街頭監視器使用的紀錄載體則是錄影帶,對新一代觀眾而言應該都是他們從未看過的古董歷史。

最後想提醒臺灣的觀眾,千萬不要被這個莫名其妙的中文譯名《幽暗偶遇》騙了。劇中的女主角雖有秘密外遇,但本劇並不是以外遇情節為主的文藝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