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國會改革法陷僵局 大法官能解決衝突?

醒報編輯部 2024/05/29 18:28 點閱 1264 次

國民黨所提的國會改革法案,終於在上周五傍晚三讀過關。但是藍白綠的鬥爭還沒有結束,行政院已經表示要提出覆議案,甚至要在成案之後,送大法官釋憲。好好的一個立法過程竟變成藍白綠冤冤相報何時了的肥皂劇戲碼,台灣人也算是開了眼界。

其實無論是藍、綠、白哪一個政黨,都應該冷靜下來,如果這樣無限循環鬥下去,不只立法院議事陷入癱瘓,就連行政機關還有司法院都會跟著捲入,整個台灣已經不僅僅是內耗,而是民主政治災難性的倒退。

釋憲慢又難服眾

賴清德總統跟行政院官員是五月20日正式上任,到現在才過一周。如果真的把案子覆議跟送進大法官會議釋憲,至少就要進入六個月的大法官審查期,而且這一屆大法官即將卸任,台灣的大法官政治色彩又相對比較重,用這樣的方式來解決一個重大的政治爭議,恐怕結果無論如何,台灣都會有二分之一的人不服氣,審了跟沒有審的結果,都是一樣的衝突。

大法官適不適合介入政治性的案件,這在過去的解釋案例中,已經一再的闡明。這次的法案雖然涉及院際分界也牽涉總統報告是否違憲,但是不可否認,裡面的條文政治性質很強。強要大法官作出解釋,無助消解藍綠白各自的情緒。

未來,每個法案是否都要覆議或釋憲?畢竟立院通過的法案,是由民意選出的代表表決通過,一旦這個原則破壞,未來不管哪一黨執政恐怕都會寸步難行。

藍綠白應各退一步

藍綠白不能再繼續困在這種無休止的政治泥沼當中,總統賴清德跟行政院長卓榮泰,必須跳脫出立法院現在的紛擾當中,從制高點來看待這些法案。同樣的,在野黨也必須要拿出誠意,做出適當的讓步,讓現在的政治僵局可以解開繼續走下去。

執政黨不能再號召民眾上街,民眾越上街,立委跟官員的迴旋空間就越小。因為民眾有情緒,不需要考慮後續的後果。但是政策的推行必須考量全國,政治人物有義務放下情緒,拿出方法。

國民黨跟民眾黨也是一樣,其實立法院長韓國瑜一再對執政黨釋出善意,我們不能否認,現在立院水火不容的衝突下,罕見有人對敵對陣營表示善意。在野黨既然是多數,就應該有更寬廣的度量去理解執政黨的挫敗心情。為了國家好,總要有人放下,這不是合法與否的問題,而是胸襟與氣度的問題。

民眾憂心的看著立院天天爆發的衝突,連好好說話都做不到,還談甚麼法案細節。

台灣不能空轉

總而言之,停滯的立院必須往前走,不論是總統賴清德、行政院長卓榮泰,還是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或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必須有人出面承認現在的僵局,大家必須各退一步,讓彼此的支持者接受。

贏者全拿的心態只會讓憲政僵局走入死結,在野黨通過的法案需要行政院執行,行政院的預算得要立法院通過,繼續這樣僵持,只會讓台灣的競爭力繼續衰退。盼望各政黨領袖互相給下台階,高處不勝寒,希望大家趕緊下山,繼續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