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故事)城市要立志做世界的中心

韓乾 2024/05/20 12:45 點閱 1410 次
臺中市在「媽媽市長」的帶領下,幾年來各項市政建設已有「有目共睹」的表現。小市民的期望不是在人口數上與人競爭,而是快快成為世界的中心。(中央社)
臺中市在「媽媽市長」的帶領下,幾年來各項市政建設已有「有目共睹」的表現。小市民的期望不是在人口數上與人競爭,而是快快成為世界的中心。(中央社)

看到近來的報導,說臺中市的人口數將要達到兩百八十五萬,成為臺灣的第二大都市,市府上下都雀躍不已。據說已經準備了一份大禮,來迎接第285萬位幸運兒。

土地的承載力是要素

我在本專欄談過土地對人口的承載力問題。也就是說一個城市的大小,並沒有一個人口數字上的絕對標準,而是要看一個城市的基礎建設、公共設施是否完善、環境變化、社會秩序等軟、硬體條件能承載的人口有多少。Garrett Hardin所強調的文化承載力與生活品質尤為重要。

以現代的觀念看,城市的大小已經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了,大城市已經不再佔優勢了,而且可能是劣勢。大城市麻煩很多,交通就是一項。行動常受限制,開放空間又不夠。簡單地說,就是生活品質不夠好。

這也就是為什麼評比世界最宜居的城市時,總是哥本哈根、蘇黎世、斯德哥爾摩、和溫哥華等,名列前茅。它們大多不超過兩百萬居民,它們都可以步行到達你想去的地方。法蘭克福竟然人口少於一百萬,它小到人跟人可以很親密,然而大又大到可以成為世界性的大都會。

設定長遠目標

任何城市,不論它在哪裡,只要堅定地維持自己的長遠目標,都可以成為世界的中心。既使不在都市的大漩渦中,有時在邊緣的小市鎮,都有機會成為世界的樞紐。赫爾辛基、日內瓦、或安特衛普,都是很好的例子。

但是,那個城市的居民要有企圖心,要能發現他們的潛力。在全球化的市場裡,企業不須要大,但是要有競爭力。一個城市想像它有多大,它就會有多大,它就能在它的領域裡成為老大。

企業靠出售產品以攫取市場,有如殖民武力攫取領土,來獲得貿易管道或攫取資源。假使城市缺乏有形的資源,它們仍然可以透過網絡去獲得它們,也能明顯地反映一個城市所希望反映的價值。在它的下游,便可以獲得經濟與文化的利益。

創新生態住宅

例如德國西南的佛萊堡(Freiburg),人口只有230,000,卻是以創新出名。
它的生態住宅(eco-housing)、資源回收(recycling)、使用再生能源,都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些事情吸引了一群高水平的環境研究機構,例如:ICLEI(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Local Environmental Initiative),它的創新力更鞏固了它的地位。它又鄰近瑞士,形成一個有如矽谷(Silicon Valley)的創新樞紐地帶,在環境保護領域中競爭,居於領先的中心地位。

建立一個利基(niche),需要長期的耕耘。危險的是,許多地方複製一些別人的點子(ideas),卻得不到完全消化它的軟體結果,結果只是消化預算而已。

臺中市在「媽媽市長」的帶領下,幾年來各項市政建設已有有目共睹的表現。小市民的期望不是在人口數上與人競爭,而是快快成為世界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