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故事)善做國土規劃 可減少地震災害

韓乾 2024/05/06 10:31 點閱 1921 次
要促進區域均衡發展,政府應該積極地進行國土規劃。(中央社)
要促進區域均衡發展,政府應該積極地進行國土規劃。(中央社)

近來地震頻仍,災害頻傳,傷及人民生命財產,引起政府及民間各界關注。內政部前部長李鴻源警告,特別是台北地區土壤液化嚴重,若發生規模6.2地震,恐怕會有4000棟樓房倒塌,若是7.3地震,則會倒掉3.5萬棟房子,直呼「一個中級地震就會把台灣摧毀」,因此倡議遷都。

地震是天然災害

地震是天然災害,至今人類無法預知,更無法抗拒。唯一的辦法就是想方設法趨吉避凶,以減少人類生命財產的損失。至於辦法如何?或者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思考。
第一個最基本而且極端重要的,當然是以工程科技的方法,積極進行危老重建,強化房屋樓宇的耐震程度。最近臺北市蔣市長已經提出「大都更時代來臨」的呼籲。期盼能夠早日付諸行動。

第二、就是要積極從事國土區域均衡發展,以疏解臺北地區過度密集的人口與建築物。李前部長所倡議的「遷都」,應該也是希望疏解臺北地區人口的意思。但是遷都茲事體大,因為臺北市是臺灣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與全球國際交往的重心,並不是單純遷移疏散人口集中的問題。如果我們回顧一下歷史,大約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曾經遷都過一次。現在的「中興新村」就是當年遷都的遺址,再看看臺中市的黎明中部辦公室如何運作,大概可以思過半矣。

平均配置財稅資源

第三、要促進區域均衡發展,政府應該積極地進行國土規劃。最重要的是首先要從平均配置直轄市、一般縣市,城鄉之間的財稅收入做起。補助落後城市、鄉鎮,發展地方經濟,留住在地人口,更進一步吸引人口回流。我在本欄2024/03/21「合理配置財稅資源,讓區域城鄉均衡發展」一文中,已有建議。在此更要強調的是,城鄉區域均衡發展,合理疏散人口分布,應該可以減少地震以及其他天然災害的危害。

第四、政府可以在大都市周邊開發新市鎮。當年高鐵站選址,除了臺北之外,都選在大都市郊區市鎮,或許早就有帶動當地發展成為新市鎮之意。就我家居臺中所見,高鐵臺中站烏日已有相當的發展,不少臺中人口移居。

新市鎮模式起源於英國烏托邦思想家霍華德(Ebenezer Howard),英國就其模式開發了為數眾多的新市鎮,也傳播到美國與其他國家。三十多年前,我去倫敦參加學術會議,有機會參訪當時的樣板新市鎮Milton Keynes。它位於倫敦與伯明罕之間,就是要吸納倫敦與伯明罕兩大城市的人口與產業。國內研究都市計畫的專家學者眾多,政府當可借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