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故事)台灣彷彿從未遇過天然災害? (韓乾)

韓乾 2025/08/14 10:31 點閱 3073 次

近一個月以來,極端氣候所帶來的風雨,已經造成臺灣各地,特別是南部,嚴重的災害。我們從媒體所看到有關救災的報導,不是有人拿著圓鍬挖溝渠的淤泥,就是有人拿帆布遮蓋被強風吹走的屋頂,而實際勘查災害、發現災害原因的工作顯然並沒有做。

凡此都讓人感覺到,似乎這些災害是初次降臨。看不出我們所居住的這塊土地,是兩千多萬人,將近百年居住、經營,千錘百鍊,不畏風雨的寶島。卻像我們仍然活在因陋就簡,得過且過的第「X」世界。誰令致之?何以致之?

應從天災學習功課

其實,颱風、地震等天然災害並不是最近才有的,也是人類無法避免的。重要的是,我們是否能從每次的災害中學到一些功課,如何減少下次風雨再來時的災害。
然而,我們似乎並沒有從每年大自然給我們的寶貴機會,用心去發現災害發生的原因,做研究規劃,解決問題,使我們的國土更為堅強,人民的生活、生命財產更為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官員與民間業者,還有學術界的專家學者,數十年來高唱國土規劃、韌性城市、海綿城市、智慧城市等等,似乎仍然只是在畫大餅而已。

勘災應發現問題所在

如果要把這些理想落實,唯有在災害發生時,派遣專家實地勘察,發現問題所在,以及造成災害的各種原因。才能針對問題,做縝密的研究與規劃,才能解決問題。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一步,就是發現問題所在。

在教授土地使用規劃和研究方法時,我最有心得的概念,就是強調規劃就是一連串的研究程序(planning is a process of research)。學生寫論文,最感困難的第一步,就是發現問題。套在天災的勘查與事後的社區規劃與治理,最重要的工作,也是發現問題之所在。

可惜我們的政府,不但救災不力,也沒有想到藉此天賜良機,學習規劃國土,使城鄉發展一年比一年完善堅強,天災所造成的災害,能一次比一次輕微,人民的生命財產越來越安全。

勘災要有專家參與

一位曾經受聘為好幾個國家的大小城市做規劃的美國都市規劃專家Jeff Speck ,在他的著作Walkable City 中說:「每當我受聘去一個城市作規劃時,我會全家搬到那個城市,最少居住一個月,像當地的居民一樣。」

他說:「我這樣做有幾個理由,第一、便於在當地走動與召集會議。第二、能讓你真正了解一個城市,讓你可以記住每一棟建築物、街道、街廓。讓你熟悉餐廳、咖啡廳。認識當地的居民,了解他們的意見。」

所以,我們的官員去勘災時,最好帶同都市規劃師、水利工程師、建築師、營建師、交通規劃師等等,再加上當地公民的參與,才是解決問題的誠意。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