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綜合報導】研究估計,生物聲學感測市場的價值2025年將上升至87億美金,意味著愈來愈多科學家投入聲學監測的領域,達到環境保護的效果。學者舉例說,透過高科技麥克風,就能感受到山地土壤與農地土壤的不同聲音,進而判斷生物多樣性的豐富程度,甚至能保留即將滅絕生物的聲音,成為一種「聲學化石」。
聲測市值上看87億
生物聲學結合生物學、生態學和聲學,研究動物聲音產生、傳播與接受的過程,範圍包含環境噪音對野生動物的影響、通過瀕危物種的「聲景」(人類感知的聲音環境),研究生物多樣性的變化。
《自然期刊》研究指出,愈來愈多政府、環境保護機構或學者應用生物聲學的方式,滿足研究與管理的需求,全球生物聲學感測市場預計將從 2017 年的56億美元增至2025年的87億美元。專家指出,在數據資料愈來愈珍貴的時刻,聲音蘊藏了許多隱藏數據,也成為珍貴的資產。
《衛報》報導,美國普度大學教授皮傑諾斯基表示,過去記錄保存的物種聲音,可能代表著某種不復存在的物種,「我們甚至不知道不知道這些物種是什麼,就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紀錄已經是聲學上的化石」。
布里斯托爾大學教授辛普森也使用監測珊瑚礁環境的聲音達20年之久,他指出,「每當我們遇到健康的珊瑚礁時,都能聽到宛然狂歡節般的聲音,令我們大吃一驚」,然而隨著珊瑚白化事件不斷發生,珊瑚礁已經是「一片死寂」。
目前科學家已經開始綜合聲音數據與影視資訊,強化監測與保護環境的工作。隨著麥克風技術發展,已經能聽到愈來愈多人類聽不到的聲音,如將麥克風插入山地草原的土壤中,就能聽到「全新的聲音王國」,但如果是經常噴灑藥物的農地,土壤就變得十分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