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鳥瞰》地震下的省思 正視鄉發展差距

醒報編輯部 2024/04/09 15:37 點閱 2793 次
(中央社)
(中央社)

股神巴菲特名言:「海水退潮就知道誰沒穿褲子游泳。」對應「0403花蓮大地震」,可以說是:「地震來了,才知城鄉差距有多大?」。這次花蓮遭強震重創,一時之間,蘇花、中橫公路和北迴鐵路柔腸寸斷,幾乎成了「孤島」。

交通乃實業之母,如今「蘇花公路安全提升計畫」(蘇花安)卡關,另攸關花東運輸的「花東快速公路」(花東快)興建與否,仍深陷口水戰。交通之不便,經濟何有發展希望?台灣城鄉差距、區域資源失衡,以及本島、偏遠地區的嚴重落差,由來已久,更是新政府上任後需面對與解決的問題。

薪資所得差距大

按主計處去年底所公布的2022年「全體受僱員工全年總薪資」中位數為51.8萬元(台幣,下同),平均年薪數是69.3萬元。排名前三名依序是新竹市82.1萬元、台北市70.1萬元、新竹縣69.2萬元。

而東部的花蓮、台東及嘉義、屏東,彰化等南部縣市均不及50萬。此外,2022年台灣平均家庭可支配所得為新台幣110.9萬元。若將戶數分5組,每戶可支配所得差距倍數為6.15倍。

若以縣市別來看,台北市144.43萬元居冠,新竹縣市各拿下第二和第三名;其中,新北市及台北市家庭所得差距倍數分為4.47倍及4.98倍,低於台灣地區之6.15倍,意謂大台北地區不僅所得較高,所得分配也較其他縣市平均。

而最低的3個縣市分別為嘉義縣76.42萬、澎湖縣76.72萬及台東縣的77.99萬元,顯見城鄉所得差異頗大。

交通建設及醫療差距大

不可否認,都會區的交通建設往往較為完善,如大台北為首善之區,舉凡捷運、高鐵、火車、公車等大眾運輸系統四通八達,工商繁榮。然而,花東及離島地區又受地形、天候影響、交通則極其不便,每逢節日,不僅一票難求;每每發生颱風地震導致交通受阻,回家更是漫漫長路,欲哭無淚,徒喚奈何。

再者,都會區有較多的社福機構和人力服務,而偏鄉地區相對匱乏。尤有進者,城鄉醫療資源更形懸殊。根據衛福部的統計,台北市醫療資源極為充裕,平均每位醫生服務人數僅277人,而離島金門縣平均每位醫生服務人數高達1,590人。都會區有錢,又能享受較多的醫療資源,平均壽命自然也較高。

2022年國人的平均壽命為79.84歲,以直轄市而言呈現自北而南遞減的情形,以台北市83.75歲最高,其餘依序為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及高雄市。其他非直轄縣市平均壽命,以新竹市的81.72歲最高,台東縣76.46歲最低。東部縣市平均壽命較西部縣市低,台東縣、花蓮縣與全體國民平均壽命分別差距3.38歲、2.26歲。

多管齊下縮短城鄉差距

自古歷今,城鄉發展差距如同貧富差距難以抺平,但若能採取有效措施,絕對可以改善的,端賴政府是否「為」或「不為」。因而,筆者建議即將上任的賴政府宜正視此問題,並速謀求改善。

一、加強偏鄉地區的交通建設,改善交通不便的問題。二、提升偏鄉地區的社會福利資源及完善的社福服務。三、鼓勵企業到偏鄉地區投資,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四、增加鄉村地區的醫療資源,例如補助醫療院所設立、改善醫療設備等。鼓勵醫師到鄉村地區服務,例如提供獎勵措施、改善工作環境等。

推動遠距醫療服務,讓偏鄉民眾也能享有優質的醫療照護。持平而論,縮小城鄉差距是一項長期的工程,需要政府、民間共同努力,才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