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歲月〉長輩不捨得花錢?

朱全斌 2024/03/24 11:18 點閱 2681 次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意思是從儉樸的生活轉變為奢侈的生活很容易,反之則很難。(網路截圖)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意思是從儉樸的生活轉變為奢侈的生活很容易,反之則很難。(網路截圖)

有一句老話「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意思是從儉樸的生活轉變為奢侈的生活很容易,反之則很難。但是對我父母這一輩所謂「沈默的世代」而言,後半段可能屬實,前半段卻往往與我看到的情況不同。

沈默的一代

沈默的一代大約指的是在1901年至1927年之間出生的人,他們在成長及青壯時期都經歷了戰爭及社會的崩解,像我父母親這些來自中國大陸的外省人還加上離鄉背井,骨肉離散,為了生存,他們量入為出,一個錢當兩個花在增產報國的思維下,每個家庭都生了不少小孩,食指浩繁,不儉省根本無法過日子。

依照這樣的生活方式活了大半輩子,等到台灣因為經濟起飛,社會變得富裕的80年代,他們都已經是中壯年了,雖然手頭變得寬裕,但一下要改變自己的消費行為,豈是件容易的事。

拿我的父母來說,他們都是公務員,跟著中央政府遷來台灣,在此地無恆產,薪水微薄,早年生活的確辛苦。但是當子女都已長大獨立,他們也因為長年積蓄以及房地產增值而有能力過比較舒服的日子時,他們卻不願意改變,將財富用來提升自己的物質生活。

節省習慣少消費

我的父親是一個好奇的人,記得小時候各種商展或有新奇的事物,他都會帶我們去看,然後拿回一大堆新產品的宣傳資料慢慢研究。然而,因為節省的習慣使然,他卻很少消費。他不買新衣服,家中的傢俱陳舊也捨不得更換。

父母親都是那種對自己儉省,對兒女大方的人,尤其對我們的教育投資更是捨得,他會將大筆的積蓄花在送我們出國深造,卻不捨得用在自己的進修上。他人生最大的一次奢華是在退休後,帶著母親參加旅行團去歐遊了二十幾天,這是記憶中他把錢投資在自己見識上唯一的一次了。

我常常覺得一個人的消費習慣會決定他的人際關係以及生命格局,善用金錢有助於擴大自己的生活圈,也讓我們見比較多的世面,節儉固然是美德,但如果明明自己的經濟狀況可以負擔,卻仍然拘泥於舊有的消費習慣與生活方式,那人生也就會一成不變,缺乏向上提升的柴火,也沒有發揮金錢的價值。

享受花錢的樂趣

花錢是需要練習的,改變自己過於節儉的習慣,要從愛自己開始多寵愛自己,去除因花錢而帶來的罪惡感,這樣才能享受到花錢的樂趣。

如果不願將畢生省下來的積蓄花在自己身上,而想轉做公益,這也是很好的。可惜我見過許多長輩,都是生前不處理,往生後被動式地由子孫繼承,這樣非但子孫不會感激,金錢最終的歸處,更未必是他們能認同的。

說到這裡,不由得我佩服母親的智慧,母親不算是有錢人,但是在她生前卻挪出部分財產,請子孫們陪她一起去坐了幾次遊輪看世界,不但增進了親人之間的情感,共渡的時光也在她晚年不良於行時,成為陪伴她最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