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可憐的東西」

陳文茜 / 作家 2024/03/04 12:41 點閱 2254 次
高度推薦數年來對我最具啟發性的電影:「可憐的東西」(Poor Things)。(網路截圖)
高度推薦數年來對我最具啟發性的電影:「可憐的東西」(Poor Things)。(網路截圖)

我要高度推薦數年來對我最具啟發性的電影:「可憐的東西」(Poor Things)。
它說的豈止是十九世紀維多利亞時代女性受到壓抑的魔幻寫實故事。
它說的是所有受到社會框架控制的人,包括當代,包括男女共同的故事。
我們都不是自由人,我們的腦子在主流價值,社會制約下,很少具有自主的意識和靈魂。

電影中的女主角貝拉(Bella Baxter)由女星艾瑪史東(Emma Stone)飾演,年輕的貝拉意外瀕臨身亡,在「科學怪醫」葛溫的「創作」下接受了其腹中胎兒的大腦移植。
它如一椿寓言。

想出去 看世界

我們的腦早已經被社會框架換了,但我們並不自覺。這是我們和這個以「道德、媚俗、反人性、甚至反良善」的體制,交易換取的,我們願意被換腦,為了交換安全,交換成功,交換不被這個社會排擠,「不被討厭」。

女主角貝拉的一生被禁錮於她的上帝醫生創造者所建立的圍牆內,但她想要更多的人生體驗,她想要出去,她想看看世界,她想體驗人必然有的慾望。

電影中的科學家怪人,名為「上帝」,他是理性主義的完美代表。有著一張醜陋的臉頰,皮膚經由不同皮塊的縫合,那樣的臉龐是原創小說的傑作,因為他扭曲的臉,正是社會制約下,被推崇的完人內心世界。

如何取捨 賭對牌

或許當代的完人他們都有著平滑的面孔,但是他們的成功,往往是和社會主流價值交易而來,知道如何取捨,知道如何趨炎附勢,明白自己的利益在何方,有一些善良,更有一些踏在社會肩膀上的英雄主義。在「成功」的目標面前,他們必須賭對牌,跟對風。

說他們是完人,不如說他們是社會體制的完美產物;一個沒有瑕疵的產品。
他們的靈魂、人格、內心,如這位怪醫科學家Godwin Baxter的臉,是拚湊的,是扭曲的。

由威廉達佛(Willem Dafoe)飾演怪醫葛溫(Godwin Baxter),這位被稱為「上帝」的高明外科醫生本身就擁有一張怪物般的臉龐。由於自小就被父親拿來做各種人體實驗,包括閹割,包括胃道,各種腺體,因為他不能有性的慾望,食物的慾望,還有不帶情感,他才能成就偉大的科學實驗。

他傷痕累累的面孔在小說中的故事不是為了嚇跑身邊的人,使他孤獨寂寞,而是把他變成沒有慾望、沒有人性、沒有溫暖渴望的理性產物。

可憐的東西 程度不同

在他身上只有理性可以被允許,而自律是理性主義的關鍵原則。我不是影評者,也不會輕易寫小說評論。但這部電影是我逐漸「沉淪於」社會制約已數十年不自覺之下,深具啟發的作品。
我們都是可憐的東西,只是每個人可憐的程度不同。

社會制約往往以暴力的方式,如外科手術直接切除你的腦部,換成它們想要的被控制作品。反抗者付出的代價,看似驚人,但至少她或許他,沒有白白的過了一生。服從者呢?自覺安全、值得,甚至成功,其實都是扭曲的可憐的東西。

不要枯萎 好好活

可憐的東西,一生中,活得愈老,愈是可憐。在他人的目光下活著,當黑暗迫近,我們逐漸白了頭髮,回看這輩子居然像一段逸聞,自己只是戲曲中的一個配角。一生庸才、如靜止的機器、未完成的畫像。不要老了,才看出其中的摧毀。不要當「可憐的東西」。不要讓自己枯萎,不要讓別人馴服,好好活。我們只有一生,無需假裝為了符合社會期待虛偽地活著。

謝謝好友李永萍推薦陪伴我不只看了一部電影,它重新找回了我失去已久的自由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