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養品成分難追溯 能否永續成疑

簡嘉佑 2024/02/18 12:39 點閱 3426 次
國際化妝品成分命名法目前僅要求產品列出最終成分,但不須列入該成分的原始來源,導致產品成分難以追蹤。(Photo by Miss Morice on Flickr under C.C. License)
國際化妝品成分命名法目前僅要求產品列出最終成分,但不須列入該成分的原始來源,導致產品成分難以追蹤。(Photo by Miss Morice on Flickr under C.C. License)

【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綜合報導】產品成分無法追蹤、大量使用一次性塑膠,美妝與保養品產業的永續之路很難走!專家指出,目前國際僅要求保養品標註最終成分,但卻無須揭露成份來源,然而這些原料可能來自於有害環境的產業,所以相關產業應更加透明揭露生產過程。

濫用一次性塑膠

衛報》報導指出,化妝品與保養品的產品使用到許多塑膠,且大多數難以回收再利用。專家指出,為了更方便使用,許多美容產品的包材都有扭轉、方便攜帶等設計,但包裝設計愈複雜,回收再利用就更加困難。

隨著淨零碳排的趨勢興起,消費者的環保意識也逐漸上升,美妝或保養產品產業也開始轉型,如愈來愈多標榜「零廢棄物」的護膚產品品牌興起,強調有機成分、可生物降解,且為純粹植物成分,無經過任何動物實驗等。

產品成分難追蹤

BBC》報導,儘管大多數護膚產品都開始注重「永續」,但產品中的化學成分對環境的影響卻缺乏資訊。「Formula Botanica」執行長黛爾梅爾就指出,美容產業使用各式各樣的成分,來自於天然成分、人為加工與化學合成等,但目前仍缺乏這些成分的研究數據與環境影響評估。

國際化妝品成分命名法目前僅要求產品列出最終成分,但不須列入該成分的原始來源。Soeder 聯合創始人阿克斯特羅姆就指出,保養產品當中可能會有介面活性劑,但這些活性劑的來源可能是對環境相當有害的棕櫚油,不過這卻不會顯示在成分表上。

永續發展顧問喬尼強調,優質原物料需要耗費相當高昂的成本,民眾應該選擇那些已進行環境聲明、並揭示生產、包裝與運輸影響的企業;同時也要學會研究企業的環境聲明,避免被企業的話術所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