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國賦稅實徵淨額為3.43兆元,創下歷史新高,比2022年稅收成長了5.7%,也比起全年預算數「超徵」了11.8%,且是連續三年「鉅額」超徵,2021至2023年就合計超徵了1.3兆元,可謂令人瞠目結舌。
超徵帶來財政的幻覺
稅收的預算數,基本上是根據政策變數及財經統計資料所做的「預測」,因此和實徵數難免有所誤差;如果有些年度出現超徵,有些年度發生短徵,只要誤差不太大,都情有可原。但連續七年「超徵」,且近三年「鉅額」超徵,誤差率高達20%以上,代表財政部在預測的技巧上有待改進。
更嚴重的問題是,超徵可能讓政府產生財政狀況良好的「財政幻覺」,從而引發編列特別預算,擴大支出而增加舉債,這可從蔡總統最近「我花錢最多是事實,但我有本錢」說法,得到印證。也難怪她任內共高達1.8兆的超徵稅收,因而也編列了高達2.57兆的特別預算,以致於累計債務也淨增加了5千多億。
稅收和經濟脫勾
因此,有必要在預算法和財政紀律法中,提高每年實際稅課收入用於還債的比率,並嚴格限制「特別預算」的編列條件,才能避免超徵就超花的道德危險。其次,財政部也承認近幾年稅收和經濟有「脫勾」,甚至「背離」的不合理現象,更應深入檢討原因。
例如,2021年的稅收年增率19.8%,是當年經濟成長率6.5%的3倍多;2022年經濟成長下修,稅收年增率仍高達13%,是當年經濟成長率2.3%的5倍多;去年經濟成長率低於1.4%,稅收成長率仍高達5.7%,是經濟成長率的4倍多。
此種稅收和經濟脫勾、背離的現象,使得近三年的租稅負擔率(全國稅收除以GDP的比率),從2020年的12.1%,升至2021年的13.2%,再上升至2022年的14.3%,去年更高達14.6%,創下1995年以來的新高記錄。顯示政府超拿了經濟成長的果實,加重人民的租稅負擔,又使政府面臨「還稅於民」的壓力。
應檢討通膨稅
再深入探究經濟變數,過去3年萬物飛漲,通貨膨脹率分別約為2%、3%、2.5%,且占比最大的主要稅目所得稅、營業稅,成長率和增加的稅額最高。例如,2023年的綜合所得稅年增14.4%,營利事業所得稅年增4.7%,營業稅年增3%。
顯然,所得稅和營業稅的高年增率,和高通膨率之間有因果關係。因為所得稅的免稅額、扣除額和累進稅率的課稅級距金額,在物價上漲率累計超過3%之後才調整,期間已經課徵了「通貨膨脹稅」。而營業稅是「從價」課徵,廠商為反映通膨造成的成本上升而調高售價,也造成稅負的提高。
因此,財政部有必要檢討現行稅制中的「通膨稅」現象,改革主要稅目,以減輕人民溢繳的稅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