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宅試驗》

醒報編輯 2024/01/24 18:12 點閱 1527 次

本書涵蓋了30個蒐羅自世界各地的精采案例,設計師必須徹底理解客戶生活需求、減少不必要的「裝潢浪費」,把格局的長、寬、高利用到極致,再創造彷彿擁有大空間的居家感。每位設計師各有一套解決特定難題的策略可供讀者參考,諸如隱藏收納、利用隔板創造多功能佈局、運用照明或壁磚色彩放大空間感。

我們也可看到世界各地的小宅居住者,各有其趣的生活樣貌──奢華不在建材、不在家具品牌,而是在於完美體貼居住者的生活方式,並創造無限驚喜。這些巧妙的佈局設計,可供人們重新檢視何為舒適、現代住居需求的意義,或「如何更有效利用既有空間,去傳承給新一代人」;當然,也可思索,人們與不斷發展而日益擁擠的城市,能否有更美好的互動方式。

未來的都市住宅會是什麼模樣?現在越來越多人以永續生活作為城市居所的前提。儘管如此,減少空間浪費不代表在舒適感上讓步,而是去思考打造一個「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許多人認為減少對地球的負擔,意味著要實際縮小占居空間;而對於Never Too Small來說,理想住宅的確不代表需要「大、更大」的生活空間。

對小宅的嚮往

Never Too Small的存在便是源於對小宅的嚮往,尤其是將現有(通常)綁手綁腳的小坪數打造成理想的生活空間。Never Too Small從YouTube頻道起家,一開始專門介紹澳洲墨爾本的小宅設計,後來逐漸收穫全球觀眾的關注,遂開始介紹世界各地的小宅案例。

本書將貫徹一路以來的初衷,分享小坪數空間獨具的挑戰,以及這些難題如何刺激設計師發揮創意的極限。同時,書中涵蓋許多巧妙的佈局設計,可供讀者重新思索幸福、舒適以及現代住居需求的意義,反思如何再利用既有住宅傳承給新一代人。

書中的設計師之所以著迷於小坪數的永續住宅有很多原因,有人想要改變業內揮霍空間的現況,有人期許保留市中心老舊建築,無論如何,大家都十分享受解決難題的過程,尤其小坪數的疑難雜症還真不少。設計師必須理解客戶需求、減少不必要的裝潢,以及充分利用平面圖的長、寬、高創造相同於大空間的居家感。

其次,書中每一位設計師各有一套解決特定難題的策略可供讀者參考,諸如結合隱藏收納空間、利用隔板創造多功能佈局、選用特定材質凸顯單一區域用途,以及運用照明放大空間感。

今時今日,小宅行動和你我前所未有地息息相關,Never Too Small希望藉由分享實際案例扭轉你我對於「家」最本質的概念。

第三部

化簡為「繁」──多即是少的典範

絕大多數的建築師或設計師,在經手小宅時會傾向以「拆除」來放大空間和採光,這從數學的角度來說無疑是成立的──空間中阻礙動線和光線的物體越少,視覺上自然會顯得更大、更寬闊。

藉「添加」實現「簡潔」

然而,在某些情況下,設計師經過評估反而會給出截然不同的構想。有時候加入訂製家具或更多延伸結構的元素,反倒能讓住宅變得更加舒適宜人。可是要藉由「添加」去實現「簡潔」的策略並不容易,不僅需要大膽果決的設計敏銳度、過人的巧思,還需要強大的說服力去向客戶說明「這個空間還有餘裕可以加一點東西」,只有在逼不得已、地坪捉襟見肘的情況下,才需要透過拆除來「搶空間」。

建築師或設計師選擇「加法」而非「減法」,很需要勇氣,不過只要做得到位,反而能讓屋主發掘與享受更多住居的可能──比如擁有廚房中島、多出一個臥室,以及寶貴的儲物空間,這些都是一般人認為小坪數住宅可望而不可得的。專攻小宅的設計師證明了,有時候面對有限的地坪,反而必須逆向思考,透過添加量身訂做的元素來創造更「完整」的生活空間。

琴室
大小:5.3坪(17.6m⊃2;)
設計:A Little Design
地點:台灣,台北市

大台北都會圈一共有七百萬人口,作為全球最昂貴的房產市場之一,台北人的居住空間亦十分有限,這點在市中心尤為明顯,蛋黃區物件每平方公尺(約0.3坪)的單價,更是動輒超過三十萬台幣!

向上發展的可能

在房價隨著人口密度節節攀升的同時,不計其數的新建公寓、大樓,在內部空間上無情的被壓縮再壓縮。這間只有5.3坪的小宅,一開始因為太小被認為不適合當作日常居所,屋主的用途是鋼琴工作室。

即使室內坪數如此有限,天花板卻高達3.4公尺——設計師王思敏(Szu-min Wang)馬上從這點找到改造的契機──這正是專業小宅建築師的獨到之處,他們彷彿具備可以透視牆體障礙物、重塑多功能空間的特異功能。

天花板高度給了王思敏向上發展的可能。踏上簡潔俐落的木作梯可到閣樓,王思敏在閣樓「無中生有」,設計出和套房寬度等長的臥室,其中的雙人床床尾還設有層板取代床頭櫃。

加入閣樓,整體居住空間反而更為舒適。由於不需要折疊或隱藏床鋪,王思敏得以擺放固定式沙發和書架,但是起居室的亮點可不止如此。拉開沙發對側的壁櫃,就搖身一變為書桌,可以擺筆電或平板電腦,當然也可以充當餐桌。至於沙發,也可用作客床、書桌座椅,或招待客人用餐的長凳式座位。

廚房提供收納櫃

在舊格局中,浴室占用的位子大過於實際需求,會壓縮到其他空間,導致無法規劃出功能齊全的廚房,因此王思敏顛覆了原有設計,調整格局比例,並利用樓梯下的空間放置冰箱,也為客廳和廚房提供收納櫃。新廚房擁有兩個檯面和足夠的層架,純白磁磚可提高空間的亮度,明度偏高的混凝土牆面也讓廚房增添工業風的魅力。

除了新做的小閣樓,四面牆中有三面阻隔了陽光,原本可能會給人一種壓迫感,不過,淺色木地板和純白壁磚等高明度的空間表面可完美提亮室內,讓視覺變舒服了,同時從客廳窗戶引入陽光,如此就打造出比實際平面圖看起來更大、住起來更通風的空間。

要讓極其狹小的公寓「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一口氣可擁有獨立臥室、客廳、玄關、廚房和衛浴間,需要超乎水準的努力和創意,而就猶如先前作為琴房的意義,這間迷你住宅也需要有才華的藝術家來洞察它的潛力。

老宅新風貌

PART IV 重生再利用
──化腐朽為新奇,老宅新風貌
建築業是極度仰賴天然資源的產業,無可避免會影響環境與氣候,但如今有越來越多建築師或設計師不再一味追求「從無到有去蓋新房子」的傳統觀念,他們相信:創造,未必意味著要全部砍掉重練。

19世紀末到20世紀,如雨後春筍的中高密度建築群象徵了全球都市化的發展,這段時代背景下的建築師重視優質建材、追求技術突破,而這種趨勢也反映在建物的耐久性。在這個章節中,我們可看到建築師們偏好建築的「復興」而非「重建」。

倫敦的巴比肯莊園(Barbican Estate)建築群可謂經典案例。在1950年代後現代粗獷主義(Brutalism)運動的橫掃下,這片位於市區的集合住宅區成為社區老建物改造的典範。儘管當年巴比肯的外觀曾引起兩極化的評價,如今卻是倫敦人認為最令人嚮往的住宅區之一。它的成功很大程度要歸功於建築師採納現代化的設計概念,滿足符合居住者需要的生活機能。

加乘的視覺效果

習於創新路線的設計師,往往也很懂得發揮老舊建物的原始特色,諸如大片窗戶或挑高天花板,利用優點改良缺陷,借力使力去營造出空間、光線和動線三者加乘的視覺效果。

我們相信建築復興運動正在世界各國遍地開花,從墨爾本內郊區到巴黎蒙馬特比比皆是。這些善盡社會責任的屋主和建築師在並肩努力復興老建築的同時,也正在振興他們所熱愛的城市。

巴比肯公寓(Barbican)
大小:12.4坪(41m⊃2;)
設計:SAM建築事務所(SAM Architects)
地點:倫敦,倫敦市(City of London, London)

巨大的水泥結構突兀的從倫敦市中心拔地而起,慘灰的外牆顏色,加上曾經與老倫敦人之間勢如水火的關係……讓巴比肯莊園(Barbican Estate)看上去有一種飽經風霜的滄桑,而事實上這個建於七○年代的建築群,也是倫敦人「最討厭建築排行榜」的常客。

混凝土外牆

不過,至少當下有6,500名倫敦市民未必認同這種「嫌棄巴比肯」的情緒。從巴比肯莊園落落長的排隊入住名單來看,顯然也有不少倫敦市民對這個極具標誌性的社區懷抱正面的憧憬。

巴比肯莊園的位址也是倫敦知名的歷史地標──「羅馬要塞遺址」(Roman Fort Ruins),「巴比肯」之名則是取自倫敦城門。這個集合住宅區是現代建築「粗獷主義」的經典作品,外觀給人一種疏離且防禦感十足的印象,難怪外來客總覺得它難以接近。

巴比肯的混凝土外牆經過刻意劈鑿,形成粗糙、未經打磨的表面;不少牆面上都有箭頭形凹槽;彎曲且高低起伏的連結通道,彷彿是為了為難所有人而設計的(不過現在有越來越多年輕家庭把這裡當自己家一樣自在通行,這絕對是件好事!)

話說回來,這裡要介紹的小宅和巴比肯外觀的風格截然不同。這間只有12.4坪的巴比肯套房,整潔明亮、光線溫暖,掛上雪紡材質的紗簾,絕對是一個簡約溫馨的美好空間。

拆除室內隔牆

SAM建築事務所的設計師梅蘭霓・舒伯特(Melanie Schubert)沒有拆除室內隔牆,她認為原先的格局沒有給予住戶足夠隱私和隔間,因此反其道而行,額外訂做一座多功能櫥櫃,同時可兼做主要儲藏空間、衣櫃和洗衣間,還能隔開大門和臥室。

半透明純白紗簾和中央櫥櫃呈垂直對比,紗簾橫跨臥室全長,保有充分隱私,同時將起居室和其餘空間隔開。

起居室到小陽台的落地窗也使用相同紗簾。白色紗簾在夏末微風吹拂中輕輕飄揚,柔軟宜人的氛圍,讓人忘卻自己置身於這棟代表粗獷主義的建築之中。

如果不是有現代化汙水處理系統,這裡的馬桶恐怕會被誤認為羅馬式廁所。在木板上鑿出圓孔,乍看是種美學上的倒退,但這不失為一種增加空間的解套辦法。這種馬桶的上蓋有別於常見款式,獨特的形狀有利於發揮所有可用空間,可在屋主著裝時充當臨時座位。

無法企及的奢侈享受

如果有幸獲得巴比肯的套房鑰匙,還能享有大片私人花園、廊道、池塘和瀑布──這些都僅限住戶使用。巴比肯莊園的公共區域有多迷人?就猶如舒伯特為這座堅固堡壘打造出一個誘人空間,因為倫敦的建築法規嚴格,巴比肯擁有市中心天際線上其他新建住宅所無法企及的奢侈享受。

如今,巴比肯套房在設計師改造下,變得令人嚮往且與時俱進,同時也提醒人們,城市在追求藝術、文化和設計的進程無所畏懼。(章文/輯)

《小宅試驗》
作者:喬爾•必思, 伊莉莎白•普萊斯
出版社:寫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