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良談影〉回顧2023年的紀錄片佳作

梁良 2024/01/07 13:27 點閱 2118 次
回顧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喜歡看紀錄片的觀眾真是忙不完。(網路截圖)
回顧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喜歡看紀錄片的觀眾真是忙不完。(網路截圖)

很少有地方像台灣一樣,對紀錄片有那麼大的熱情,電視頻道上播映的各類型紀錄片先不談,每年上院線公映的中外紀錄長片就起碼有一、二十部,加上每隔兩年舉辦的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喜歡看紀錄片的觀眾真是忙不完。

從紀錄片的平均票房數字來說,台灣觀眾對紀錄片的熱情甚至會超過看劇情片。事實上,近年上映的好看的紀錄片真的相當多,如今就讓我回顧一下去年看過的佳作。

好看的紀錄片相當多

屈指一算,我在2023年一共看過5部台灣製作的紀錄長片,包括:《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撼山河,撼向世界》、《南方,寂寞鐵道》、《邀阿公阿嬤拍B級殭屍片》、《赤心巔峰》。

其中,我認為拍得最好的是《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其他幾部也各有特色。本片是台灣第一個實驗劇團「蘭陵劇坊」在解散後四十週年時,團員重聚演出一齣老戲《演員實驗教室》的戲裡戲外紀錄。導演王耿瑜本人曾是團員,也登臺演出了此劇其中一段戲,故鏡頭下的人物訪談和排演側錄都十分生動逼真,有朋友之間那種自然流露的感情,而某些演員也會對他的人生觀和戲劇觀在這幾十年的改變提出看法,既增加歷史深度。


”AA”
《南方,寂寞鐵道》紀錄片裡,隨著車站改建和鐵路電氣化,有越來越多的內容和影像已不復存在。更顯這部紀錄片的珍貴!(網路截圖)


”AA”
《邀阿公阿嬤拍B級殭屍片》,拍片現場。 (Photo by 天馬行空)

許鞍華的壓卷之作《詩》

提名第六十屆金馬獎最佳紀錄長片的五部作品中,我看了三部,其中最欣賞的是許鞍華的壓卷之作《詩》(Elegies)。作為香港大學主修英文及比較文學獲授碩士學位的一位文人導演,她在片中自承最喜歡是「詩」。

所以在2020年獲得威尼斯影展的「終身成就金獅獎」後,她選擇拍攝了這部言志之作,透過上下兩代香港詩人黃燦然與廖偉棠的移民遭遇和代表詩作,道出自己對這個時代和當下環境的詰問,充滿意在言外的心聲。

相對於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青春(春)》,我接受不了導演王兵毫無節制的長鏡頭跟拍和平鋪直敘的瑣碎敘事風格,片長215分鐘,卻只講出很少的實質內容,觀眾要非常非常有耐性才能把這些大陸小鎮年輕車衣工的無聊生活看完。

兩部電影音樂人紀錄片

至於導演林正盛拍的《撼山河,撼向世界》,固然也在相當程度上表現出台灣本土音樂人陳明章的個人特色和他的電影配樂成就,但風格上比較隨意和浮面,例如片中一再出現陳與林兩個老鄰居吃飯聊天的大段鏡頭就沒有必要。跟同年公映的另一部電影音樂人紀錄片《配樂大師顏尼歐》(Ennio:The Maestro)相比較,登時高下立判。

編導本片的朱賽貝‧托納多雷是拍過《新天堂樂園》等名作的義大利優秀導演,對傳主顏尼歐以及「電影」和「配樂」的互動關係都甚為了解,因此在兩小時半的篇幅內畫龍點睛地剖析了電影配樂藝術的奧妙,也讓觀眾對顏尼歐個人有更深的了解。

我還喜歡挪威與荷蘭合製的音樂紀錄片《為你鍾琴》(The Quest for Tonewood),他描述一位終身製作小提琴的義大利工匠在比賽落敗後,突然決定要尋找傳說中的「虎紋楓」製作出經典名琴。這個「尋樹之旅」過程一波三折,有如電影《夢幻騎士》中的男主角堂吉訶德追逐不可能的夢(To dream the impossible dream.),令人感受到一種純真的熱血,激勵效果一點不輸經過精心編導的虛構劇情片。


”AA”
編導朱賽貝‧托納多雷拍的《新天堂樂園》。(網路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