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台北報導】大學生憂鬱傾向在疫情後飆升,以致校園諮商服務大排長龍,甚至比演唱會門票還難搶!北教大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陳柏霖18日於記者會說,大三生是心理壓力最大的族群,有學業、人際與生涯規劃等不同壓力源。時代力量委員王婉諭呼籲,政府應提高校園專業輔導人員的人力比,並解決專輔人力同工不同酬的狀況。
大學生25%憂鬱傾向
北教大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陳柏霖指出,在新冠疫情之後,台灣大學生出現憂慮傾向的比例從16.3%攀升到25.5%,顯見大環境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其中,更有許多大學生出現「低幸福高憂鬱」、「低幸福中憂慮」的傾向。
他指出,大學生常見的壓力來源包括「學業」、「家庭」、「未來規劃」、「經濟」與「情緒爭吵」與「人際」等,其中大學三年級學生是壓力最高的族群,推測三年級學生看似適應了大學生活環境,但仍有學習成績不理想、人際交友困難、不清楚自身畢業後要繼續升學還是就業,以及擔心畢業後無工作等壓力源。
民間團體缺證照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科長王芃宣指出,衛福部於8月已推出青年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諮商服務,但若想鼓勵青年人在承受巨大心理壓力時,勇於求助的話,還有賴於社會文化與觀念的改變。
她也指出,目前坊間有許多心理成長的團體,其實都缺乏相關的專業證照,建議民眾可至衛福部網站查詢證照的登記狀況,以確保自己能接受到合法且安全的心理諮商服務。
提高專輔人力比
時代力量委員王婉諭指出,學生自殺通報5年來飆升8倍,死亡人數也提升1.65倍,顯示自殺防治與心理健康已是刻不容緩的議題。她認為,政府應輔導人力師生比1比1200的比例,提高到1比900,持續增加輔導的量能。
此外,她也指出,目前校園專輔人力存在同工不同酬的狀況,導致校園專業人力難以長期就任,但專輔人力在相同環境,執行相同的專業,就應該有同等的報酬,不應有差別待遇的狀況。
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吳佳儀指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並非大學才出現,過去的調查也顯示,有七成的校長支持從國小就要開始教導小孩認識心理健的議題。她認為,所以心理健康的教育應從小落實,並於強化教師的知能,讓教學人員也能學會協助企圖傷害自己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