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大量苦難恐讓民眾不小心就陷入「同情疲勞」(Compassion Fatigue)。(Photo by UN DRR on Flickr under C.C. License)](/system/assets/images/000/079/333/big/%E4%B8%96%E7%95%8C%E4%B8%8A%E7%9A%84%E5%A4%A7%E9%87%8F%E8%8B%A6%E9%9B%A3%E6%81%90%E8%AE%93%E6%B0%91%E7%9C%BE%E4%B8%8D%E5%B0%8F%E5%BF%83%E5%B0%B1%E9%99%B7%E5%85%A5%E3%80%8C%E5%90%8C%E6%83%85%E7%96%B2%E5%8B%9E%E3%80%8D%EF%BC%88Compassion_Fatigue%EF%BC%89%E3%80%82%EF%BC%88Photo_by_UN_DRR_on_Flickr_under_C.C._License%EF%BC%89.jpg?1698810038)
【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綜合報導】俄烏戰火綿延、以巴衝突滿目瘡痍,大量苦難訊息讓世人不小心就陷入「同情疲勞」(Compassion Fatigue)!專家指出,「同情疲勞」指的是,因為長時間付出關心,最後導致民眾沮喪、感受能力減弱,最後對苦難反而感到麻木的狀況,建議民眾要適時放下困難的話題,改從事放鬆活動。
戰爭引爆同情疲勞
《CNN》報導,隨著以巴衝突加劇,更新報導與相關評論也層出不窮,不少民眾不知不覺陷入「同情疲勞」(Compassion Fatigue)的狀況。
《GlobalNews》採訪了研究「同情疲勞」的學者馬蒂厄,她解釋說,民眾長期在壓力下,必須去面對與付出關心與同情的情感,因而導致感受能力減弱,最後對眼前的狀況感到麻木,進而形成精神障礙,這最常發生於腫瘤科醫生、兒童福利工作者等職業。
紐西蘭圖蘭大學學者菲格利進一步說,除了第一線的工作人員,透過新聞、社群連結等方式不斷目睹創傷事件的話,一般民眾可能也會出現「同情疲勞」的狀況,且出現疲憊、煩躁等症狀。
內疚、放鬆找平衡
記者兼學者莫勒曾出面撰寫書籍《同情疲勞:媒體如何銷售疾病,飢荒,戰爭與死亡》指出,媒體熱好報導災難、飢荒、戰爭和死亡等吸睛題材,大量的壞消息也逐漸使公眾陷入情感麻木的狀況。
菲格利表示,如果民眾出現同情疲憊的狀況,最好的平衡方式是「暫時把困難的話題放到一邊」,這不表示民眾需要停止關心戰爭的狀況,而是要釐清自己能做什麼事情,並進行適時的放鬆、尋求親友之間的支持。
紐約臨床心理師薩柯斯說,「當你知道世界上有人在受苦時,自己卻花時間在放鬆享受,不免會讓人覺得很自私,但這沒關係,如果不感到內疚才奇怪」。她強調,內疚的情緒其實使民眾更擅長工作,重要的是平衡生活的樂趣與悲傷,而試圖無視痛苦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