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綜合報導】繼產品尺寸縮水的「縮水式通膨」後,又出現產品或服務品質打折扣的「剋扣式通膨」(Skimpflation),讓消費者難以發覺!業者用降低產品或服務品質的方式來節省成本,民眾容易在沒有發覺的狀況下就進行消費。
商品品質打折扣
《衛報》報導,「縮水式通膨」(shrinkflation)指的是,雖然表面上商品售價不變,但產品淨重卻縮小。專家指出,民眾對於份量的關注程度,遠低於價格變化,所以導致企業會採用「縮水式通膨」的方式,降低民眾的警惕。
對此,法國超商家樂福在縮水的產品貼上標籤警告消費者,包括一款立頓冰茶從1.5公升縮水到1.25公升,每公升價格其實是上升4成之多;雀巢產生的一款奶粉也從900公克,偷偷減少到830公克。
然而,《BBC》報導,除了「縮水式通膨」,還有一種更加幽微、難察覺的「剋扣式通膨」,意思是價格不變,但產品或服務的品質下降。
多方比較成解方
過去疫情期間,企業面對到人手短缺和成本上升的狀況,選擇犧牲服務質量來節省成本,可能導致消費者等待的時間延長、選擇減少,其他不便也會增加。
「消費者很難馬上意識到商品出現剋扣式通膨的狀況,」美國聖路易斯聯儲經濟教育部門成員瓦納表示,消費者很快就會發現商品標籤上的價格變動,也會發覺拿在手上的商品變輕了,但卻很難發現街角咖啡店不再使用有機的咖啡豆。
專家指出,消費者最好的策略就是「多比較」,因為企業現今仍存在著競爭活動,更有不同訂價策略,這意味著「追求品質」仍是有市場需求,仍會有廠商為了爭取高級顧客,而提供更高品質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