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經人語》檢討陳吉仲政績 放眼農業大未來

徐世勳 / 台灣產業關聯學會名譽理事長、台大農經系前所長 2023/09/26 11:27 點閱 2959 次

評估農業部陳吉仲前部長政績,見仁見智,主要看是從那個角度(或績效指標)來論斷。若以幫農業相關單位及農民爭取巨額補貼或補助的預算而言,陳前部長可能是我國農業史上最出色的長官,但陳前部長像「財神爺」似的,處處撒錢補貼,出口補貼,甚至(雞蛋)進口也補貼,也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補貼奇蹟」。

農業部儼然已成為「福利補貼部」。農業已成為「特殊的產業」,農民已成為「特殊的國民」,相對於其他國家或其他產業,台灣的農業與農民可能是世界上最幸福的。

深陷「生產型農業」

若從我國農業發展的角度而言,陳前部長所施行的政策幾乎全是「福利政策」,而欠缺「農業發展政策」的前瞻布局。農業部慷慨的福利補貼補助,反而讓我國農業,更像開發中國家的農業,深陷「生產型農業」的泥沼而不能自拔,更難轉型提升。

由已開發國家,例如荷蘭、以色列、新加坡、美國、日本等的經濟發展經驗顯示,在正常情況下,農業會從「生產型農業」逐漸朝「垂直分工、水平整合」的「供應鏈型農業」,往供應鏈上下游延伸(例如上游的種苗、種畜、農機具,下游的冷鏈倉儲、食品加工、批發零售等),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也創造更多的就業。

在「供應鏈型農業」下,「農產品」未必要在國內生產(Made in Taiwan),但我們可以廣結善緣,與其他具農產品出口優勢的國家(例如越南、泰國等)合作生產「商品」,共創更高附加價值,利益共享(Made with Taiwan)。

農業亟須升級

在農業部大幅補貼補助下,「生產型農業」規模反而擴大。更糟糕的是,農業部怕得罪農民,不管是專業農或兼業農,也不管是小農或大農,完全讓農民自由放任的去生產,沒有嚴格的生產管理配套措施。

不管市場對農產品是否有需求,也不管農產品品質的好壞,在齊頭式的補貼補助下,農民幾「一窩蜂」似的拼命生產,常導致供過於求,「劣幣驅逐良幣」,甚至市場崩盤,卻回過頭來又要政府出面補貼補助來收拾殘局,造成更大的農損浪費。

農民不用繳稅,所有的農業補貼補助均來自辛苦納稅的全民來負擔,債留子孫,實不符公平正義。

限縮我國「生產型農業」的規模,集中資源輔助專業農,是農業升級必然要走的路,尤其在我國極有可能失去ECFA大陸農業讓利的陰影下,還有我國未來亟欲加入CPTPP,農產品即將大幅開放進口的關鍵時刻,朝「垂直分工、水平整合」的「供應鏈型農業」,往供應鏈上下游延伸,才是正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