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呂翔禾台北報導】「農業部長陳吉仲任內透過大量補助,讓很多小農生存,但我國農產品出口並未增加,因此造成生產過剩與大量浪費!」前台大教授、台灣產業關聯學會名譽理事長徐世勳21日受訪時表示,農業部並未成功將台灣農業從「生產型」轉為「供應鏈型」,很容易造成浪費。中興退休教授姜保真則呼籲,應輔導小農退場,建立大型農業企業。
環境給付不到位
徐世勳說,很少有農業部長任期可以像陳吉仲那麼長,過去學界都期待他大力改革,但他卻沒有將台灣的「生產型農業」轉向「供應鏈型農業」,雖然陳吉仲宣稱建立冷鏈物流體系,但從農業部、農試所都大量鼓勵農民生產,但生產出來的產品卻沒有良好管理,建再好的冷鏈也沒有用,因為已經供過於求。
徐世勳表示,以綠色環境給付為例,原本是想要改革台灣的保價收購制度,因為舊制造成政府每年多2千億的支出,但沒想到農業部因受到地方農民抗議,改成環境給付與保價收購並行,變成政府又要收購稻米,又要給農民綠色環境給付,反而沒省到錢,還曾在2020年被監察院糾正。
農業補助缺競爭力
陳吉仲也在臉書貼文中提到,他將國產農產品的品質有效提升,有產銷履歷的農地超過9萬公頃,有機與友善農業生產面積將近2萬公頃,但徐世勳直言,這背後都是政府補貼的成果,無法與國外農產品競爭,且台灣未來要加入CPTPP,裡面會員國有越南、紐西蘭,都是農業大國,還有中國將逐漸取消EFCA的讓利,都會讓我國農業失去競爭力。
徐世勳呼籲,政府應儘速發展「供應鏈型農業」,讓農業就業延伸到種苗、農機具、冷鏈倉儲、食品加工與批發零售,創造更多就業,讓農民擴大為「農業從業人員」,才會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但他指出,農民不用繳稅,所有補貼卻是由納稅人負擔,債留子孫,並不公平。
應輔導小農退場
「台灣的務農人口還是太多!」中興大學農資學院退休教授姜保真受訪時也說,政府盼透過三保一金等保障,想拉近農民與一般行業的收入差距,但台灣務農人口還是太多,他舉例,台灣最高曾有8千個養豬戶,但其中又有50%養不到1千頭豬(規模很小),根本無法承接農業部的豬舍轉型。
他認為,應該要建立大規模農業企業,讓大農企業化,才能真正賺錢、建立供應鏈,並確保品質與管理。此外,還要輔導小農退場,才能讓台灣的農業更加永續發展,產業結構才比較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