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林打獵之2〉短小精悍的《歷史學思維》一書

魏國彥 2023/08/28 11:35 點閱 3441 次
歷史學的思維(網路截圖)
歷史學的思維(網路截圖)

我的臥室坐北朝南,床頭櫃上站著一排二手書,最近嗜讀歷史小品,如《皇帝不可愛,人民怎麼辦?》、《安史之亂:大唐盛衰記》,頗有臥擁書城,南面而王的氣概。

兩本書都採夾敘夾議文體,讀來分不清多少是客觀精準的史料,多少是作者主觀撿拾的情節,我就姑且讀之,無法嚴肅對待,隨意瀏覽,意興闌珊,三個月也沒有讀完。

書列的另一端是兩本歷史虛構小說:唐隱的《蘭亭序密碼》和《并州迷霧》,事涉推理,高潮迭起,情節跌宕,一頁一頁讀下去,煌煌數百頁,輕舟划過萬重山,一晚可以囫圇一本,不知東方之既白。

江山人物虛實糾葛

幾夜夢境,各書情節雜揉,此起彼落,江山與人物發生量子糾纏,分不清真偽,夢醒時分,不禁嚴肅扣問:「什麼是歷史?」歷史虛構小說,擺明了是糊編亂湊,純屬娛樂,讀者也不會認真,但也潛入讀者的潛意識。

另方面,歷史學者為一般讀者寫的「白話歷史小品」,我們當作茶餘飯後漁樵閒話,有此一說就好嗎?尤有甚者,後人寫的前朝史,例如,清朝編寫的明史,中共寫的民國史,又有多大的學術權威讓我們必恭必敬呢?再進一步說,從唐隱的虛構小說,到白話小品,到翰林編修、國史館的精裝巨著,一連串的光譜中,哪一種的虛構成份更多呢?

但床頭的另一本嚴肅小書帶來了的幾絲曙光──周樑楷教授寫的《歷史學的思維》。這本書小開本,可以放在仕女的手提包、紳士的西裝口袋裡,輕薄短小,只有118頁,但是讀來並不輕鬆。我反覆讀,畫線、眉批,每次畫的重點還不一樣,幾重顏色,星星點點,琳瑯滿目,處處珠璣。

人人都是歷史家

周教授從「說文解字」開始,回溯英文與中文有關「歷史」這個詞彙的來源。就「中國」(這個語詞,其實也出現得也很晚)而言,「歷史」兩字連用最早是在明朝萬曆年間袁黃所著《歷史綱鑑補》;此書十七世紀被翻譯為日文,後來與英文的history相對應,又從日本傳回中國,成為了清末以來「歷史」作為一個名詞與觀念的濫觴。但,這並不表示中國古代無史,所謂「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都是史書啊!

第二章,「人人都是歷史家」直接回應了我的疑惑:「世上每個人每天都在進行認知過去的事實」,既是天賦權力,也是自然而然、不得不從事的活動,當你說「從前、從前」,你就成為歷史家了。口傳、圖畫、詩句、日記、寫作,都成了史料,甚至是史觀。

問題是,老嫗能談之餘,怎樣才是優秀的史家呢?從早先的敘述法,到後來的分析法,到科學進步以來,西方有了科學派史學和實證主義史學,意欲與科學的自然定律比肩齊美,開始與傳統的「觀念論」起衝突。

如何解釋歷史?歷史的動力到底是什麼?宗教和形上學的源由為何不可以是歷史因果的第一因(first cause)呢?治史應該有價值導向(value-oriented)嗎?抑或,全然的價值中立(value free)?

歷史既是一門古老的學問,但又不斷有生機,因為我們並不能迷信歷史是真正純正客觀的史實大全集,作者推崇二十世紀英國史學家卡爾的名言:「歷史是歷史家與事實之間不斷交互作用的過程,是現在和過去之間永無休止的對話。」

我有了體會:歷史不是斷爛朝報,在每個當代她不斷有新生命,「周雖舊邦,其命唯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