詐騙訊息氾濫 學者:靠科技溯源逮捕

簡嘉佑 2023/07/27 14:07 點閱 13734 次
AI Labs資深分析師林雨蒼表示,假帳號會透過大量協作的方式帶輿論風向,並展示訊息傳遞的方式。(Photo by 簡嘉佑/台灣醒報)
AI Labs資深分析師林雨蒼表示,假帳號會透過大量協作的方式帶輿論風向,並展示訊息傳遞的方式。(Photo by 簡嘉佑/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台北報導】詐騙訊息不能只是見一則下一則!資通安全研究所副院長林盈達27日於論壇表示,假消息或詐騙資訊傳遞氾濫,更應透過科技協助溯源,找出背後的行為者。AI Labs資深分析師林雨蒼則表示,假帳號會透過大量協作的方式帶輿論風向,這些帳號通常有「共同創辦時間」、「類似的生活作息」與「同個目標社群」等特色。

追蹤詐騙源頭

林盈達表示,假訊息與詐騙訊息有類似之處,雖然目的不同,但防堵上都需要更強的識讀教育與多方協作。他指出,其中詐騙消息的特徵比較明顯,要辦認出來比較容易,但打詐的困難處在於「跨平台」,常有線上轉線下、臉書轉line轉電話聯絡等,導致AI難以追蹤。

他說,目前各單位都試著強化開發數位訊息分析的工具,包括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等,並研究詐騙或假訊息的傳播行為,不斷進行溯源,揪出行為者的真實身分,不再是被動的「見一則詐騙廣告,下架一則」。

立法才能監管社群

林盈達舉例說,如求職詐騙常常出現「飆股」、「在家工作」等關鍵字,可以設定偵測的關鍵條件,揪出詐騙的廣告,且許多詐騙訊息都會附上line ID,可以藉此來回溯,與業者合作溯源找出犯罪者。他強調,前端的資訊搜查與訊息分析都可以靠著科技協助,但源頭打擊還是需要仰賴人力與檢調單位進行追查。

對此,林雨蒼表示,當社群平台自律原則與收益衝突時,企業通常會向收益低頭,所以政府的法律框架就會成為重要的依據;例如歐盟就祭出相關法規,規範社群平台應盡的義務。

十萬網軍集體出征

林雨蒼表示,假帳號即為「使用偽造帳號,在社群平台上假冒真人進行輿論操作」,但這些帳號通常會有幾個特色,包括「建立時間相近」、「在相同的地方進行輿論操作」、「偽造的頭像」與「類似的生活作息」等。

他說,這些帳號常常會由一個帳號發文,然後約莫一段時間後,就被大量轉傳到個目標社團,這種傳播方式也成為現在辨識假帳號的方法。

林雨蒼指出,假帳號會放大不重要的消息,透過集體出征的方式淹沒正常人的聲量,假造的民意更會影響到輿情系統,進而導致政府政策的誤判,也會造成社會更加撕裂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