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氣候〉生物族群快速減少 大滅絕已日益迫近

汪中和 /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2023/05/31 11:41 點閱 3471 次
物種滅絕之日已經不再遠,人類便是罪魁禍首。(網路截圖)
物種滅絕之日已經不再遠,人類便是罪魁禍首。(網路截圖)

五月22日,《生物學評論》期刊的一篇論文指出,針對全球7萬1千多種野生動物的盤點,包括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兩棲類、魚類和昆蟲,有48%的種群數量正在減少,49%的物種保持穩定,只有不到3%的種群數量有所增加。

野生動物族群降低中

其中哺乳類、鳥類和昆蟲的物種數量都在明顯減少,兩棲類尤其嚴重,減少的族群高達63%;而魚類和爬行類的種群數量則趨於穩定,但它們也存在許多趨勢未明的物種。

將近一半的野生動物正在經歷快速的種群數量下降,輸家多於贏家,比過去研究的估計要嚴重得太多;關於物種數量的減少和增加之間的巨幅差異,清楚的顯示生物多樣性的淨損失非常驚人。從地理的分布觀察,下降趨勢特別集中在熱帶地區,因為熱帶生物對環境及溫度的快速變化格外敏感。

非瀕危物種亦有危機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UCN) 是全球最大的自然保育非政府組織之一,它的主要工作包括每年發布和更新瀕危物種的紅色名錄,是全球公認衡量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指標之一。該名錄主要依據物種的族群縮減率、地理分佈範圍、族群結構的改變、環境變化、基因緊迫程度等因素進行評估,並將物種分級為無危、近危、易危、瀕危、極危等不同等級,目前大約28%的物種歸類為瀕危與極危的情況。

但是IUCN紅色名錄只顯示了目前哪些物種有消失的風險,並沒有追蹤沒有滅絕風險物種的種群數量變化。根據這項最新研究,目前在IUCN紅色名錄中被歸類為“非受威脅”的動物種類中,居然有33%的族群數量呈現明顯的下滑,可說正在走向滅絕的道路上。

生物滅絕的重大警訊

這是生態環境上的重大警訊,為全球生物多樣性飽受威脅的程度,提供了更清晰的畫面與證據。地球上曾發生過五次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事件,主要是由火山噴發或小行星碰撞等環境災難造成的,當時的衝擊使得70~95%的物種滅亡;最近一次的大滅絕是在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當時稱霸陸地的恐龍族群全數消失。

物種的減少或消失可能使整個生態系統失去平衡,對其他種群產生連鎖反應,從而像滾雪球一樣發展成大規模的破壞。這份研究揭示的物種的不平衡與數量的急速降低,預示著「第六次大滅絕」已經迫在眉睫,然而這次卻是由人類所造成的。

人類是主要禍首

由於人類的干擾,包括棲息地的破壞、野生動植物貿易、工業化汙染、濫墾濫伐、使用有毒物質等活動,全球生物多樣性一直在惡化;但如今隨著溫室氣體快速累積,氣候暖化也成為物種減少的重要驅動因素,而且未來還會越來越嚴重。

沒有繁榮的種群、物種、棲息地和生態系統,人類根本就無法生存,減緩生物多樣性下降的速度必須成為全球的優先事項。大自然正在傳達急迫的「SOS」求救訊號,突顯全球各國政府採取行動的緊迫性,時間正在一分一秒流失,我們不能再耽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