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大選各黨候選人已經出爐,接下來就是端上好菜,讓選民檢驗評分的階段。台灣的總統雖然是民選產生,但是一直有一個嚴重的問題,因為按照憲法,總統其實主要管的是外交國防與兩岸,其他國內政務的最高首長是行政院長,是由總統提名、立法院通過。行政院長總括內政管理,也負責到立法院備詢,但他卻沒有民意基礎。
也就是說,行政院長的執政基礎是來自於總統的授意,那行政院長的執政到底是總統的意思還是行政院長的責任,這一直是台灣的憲政難題,也就是權責不相符。立法委員也無法對總統進行詰問,自然各種民意反應,行政院長就成了防火牆,名不正言不順。
總統要作國情報告?
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就率先表態,強調自己若當選總統,將依據《憲法》規範,到立法院做國情報告,接受全民監督。隨後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也立即附和,表示認同總統到立法院做國情報告,因為可以讓台灣回歸真正的三權分立,讓行政、立法、司法的分立跟制衡。
對於在野黨的呼籲,執政黨似乎很不認同。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反嗆,指「侯友宜、柯文哲都沒有國會經驗,過去在野黨要求總統備詢有違憲政制度,非總統個人意志問題。」賴清德說的並沒有錯,卻無動台灣權責不符的狀況。
總統應為政策背書
總統到立法院進行國情報告是有法源根據的,根據《立法院職權行使法》規定,立法院得經全體立法委員四分之一以上提議,院會決議後,由程序委員會排定議程,就國家安全大政方針,聽取總統國情報告。總統就其職權相關之國家大政方針,得咨請立法院同意後,至立法院進行國情報告。總統可以到立法院報告,差別只是沒有接受委員備詢。
但是總統願意到立法院,就已經是對自己權力負責的表現。如果朝野有共識,未來甚至可以修法讓總統也可以接受備詢,讓總統必須為自己的政策辯護,如果拘泥於現在的憲法,那台灣就不可能,讓台灣民意基礎最高的總統,為自己的政策背書,畢竟現在所有政策都是由行政院長發布,而不是總統。
立委選舉閣揆
蘇貞昌擔任院長時期,建樹頗多,樹敵也多,中間不但跟立委吵架,對在野黨的質詢回應也很輕慢,但就是因為有總統任命,朝野對他的態度也無可奈何。其實以台灣的幅員面積,總統跟行政院長這樣的兩層行政體系,根本沒有必要,要不然就是總統負責的總統制,不然就是先選出立委,再由多數立委選出行政院長,變成內閣制,這樣才有辦法權責相符。
現在在野黨提出的方法,雖然指是假議題,但是先讓總統到立院,去面對民意。民進黨的反彈,卻突顯總統蔡英文一直為人所詬病的,就是長期數百天不接受記者提問的陋習。總統手握決策大權,卻不需要對自己的決策說明甚至被質詢,那樣會距離民意有多遠,不言可喻。
執政陷權力迷思
權力都會使人陶醉,逐漸習慣疏於負責。面對在野黨有建設性的政見,身為執政的多數黨民進黨,應該趁機思考如何使台灣的憲政法治更見健全,而不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台灣有權力追求更權責相符的政府,讓民主更加有效率,如果執政八年還不能了解民意,那這樣的政府真的該好好思考,自己到底陷入甚麼樣的權力迷思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