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es Therapy Really Work? Let’s Unpack That.
研究表明,心理治療為許多人帶來巨大的好處,但卻很難有人精準的說出,「這對病患意味著什麼?」
在過去,心理健康照護不斷被汙名化,常常與「照顧不好自己的生活」、「精神疾病患者」等標籤一同出現。而隨著時代演進,不僅心理諮商的方式變得更加多元,社會接受程度也變得更高,成為照護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人們也漸漸願意投入大量的時間與金錢。
心理治療需求攀升
根據數據顯示,美國2002年僅有2700萬名成年人尋求某種形式的心理健康照護,到了2021年這個數字上升至4200萬人,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間,許多民眾缺乏社交的狀況下,也影響到情緒狀態,並認同「心理治療能夠有效改善生活品質」。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心理學名譽教授萬波爾德認為,「有相當明顯的證據表明心理治療非常有效」,且只要透過交談的方式,就能夠獲得強大的治療效果,且大多數療程的對談次數都低於20次。
研究不說療效差
然而,在另一方面,如果學術研究最後的結果是「治療效果沒有那麼顯著」的話,通常不會引起學術界的注意,甚至不會進行發表,才導致學術研究結果一面倒支持心理治療的成效。
阿姆斯特丹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奎波斯的研究就指出,將接受心理治療與對照組的憂鬱症的患者相比,發現心理治療確實能夠治療憂鬱症,但成效恐怕沒有如此神奇。他發現,有超過一半的患者並沒有從治療中獲益,僅三分之一的患者症狀有減輕。
醫病關係是治療關鍵
目前許多研究都投入「認知行為」、「恐懼接觸」與「心理動力」等不同學派的治療方法,比較其治療成效差異。然而,萬波爾德表示,有時候影響治療效果的重點不是心理治療使用的技術,反而是緩者與治療師聯繫的強度,如患者治療過程中是否感受安全感等。
心理動力學學派學者謝德勒強調,目前心理治療的關注焦點仍非常狹隘,僅重視患者症狀是否減緩,而未能注意到患者在生活其他部分是否受益。
https://www.nytimes.com/2023/05/16/magazine/does-therapy-wor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