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經人語》蛋白質完勝卡路里 談「生命科學型」農業

徐世勳 / 台灣產業關聯學會名譽理事長、台大農經系前所長 2023/04/26 11:54 點閱 2299 次

世界上很少有國家像我們這樣不惜任何代價的強調糧食自給率,尤其是將糧食安全與糧食自給率畫上等號,強調糧食生產要自給自足,要保護、要補貼,不宜進口儲備。

更糟糕的是,所採用的指數是以「卡路里」(熱量)為權數所計算的糧食自給率,不僅失真,無法精準展現我國糧食安全的實況,且將我國經濟發展將近七成的稀有資源(土地、水)緊緊綁在農業部門的牢籠裡,「人為」造成國內嚴重的缺水缺地。

以「卡路里」(熱量)為權數

眾所周知,2008年是國際社會所公認的糧食危機年,那年我國以「卡路里」(熱量)為權數所計算的「糧食自給率」為32.2%,遠比日本、韓國、中國大陸等許多國家都還低。但我們既沒看到寶島台灣的民眾瘋狂搶購存糧,或像中美洲的海地因糧食危機而暴動,導致總理被罷黜的結果;也沒有如菲律賓、喀麥隆、埃及、印尼、象牙海岸、莫三比克和塞內加爾等發生不同程度的民眾抗議事件。

可見以「卡路里」(熱量)為權數所計算的「糧食自給率」,並未影響人們的生活。

生產型農業難升級

再者,若以此來做農業施政的領航指標,則會偏重國民的「溫飽」,強調稻米及雜糧生產的「生產型農業」,需要廣大的國土優先保留為農地農用,以及水資源優先為農業用水使用。

不過,當經濟快速發展,有限的土地及水資源呈現瓶頸時,就會影響到製造業及服務業等其他產業的生產與就業,還有城鄉均衡發展與房價、房租,進而阻礙GDP的成長。深陷於這樣的「生產型農業」而無法轉型升級,台灣的農業衰退就是個鮮明的例子。咎由自取,怨不得人。

取法生命科學型農業

其實,還有另外一種良性的糧食自給率指標,是以「蛋白質」為權數所計算的糧食自給率。以此當作政策指標,則強調國民的「營養」,畜禽(例如人造肉的研發與商業化應用等)、漁產的生產,節省土地與水資源的利用,將農業導引至高資本與高科技投入的「生命科學型」農業。

新加坡並非沒有農業,只是很務實地早已由「生產型農業」升級轉型為「生命科學型」農業,釋出稀有的土地與水資源釋出給製造業及服務業使用。如此與台灣迥異的經濟發展路徑,結果是新加坡的人均GDP高達八萬美元,已遠遠超過台灣,約為台灣的兩倍半。

另外,新加坡於2019年開始大力推動「30 by 30願景」計畫,希望能讓該國目前以「蛋白質」為權數所計算的不到10%糧食自給率,於2030年前提高至「由在地生產供應30%」的目標,將糧食安全提升至營養安全的戰略層面。

「生產型」農業絕非唯一

以「農場到餐桌」營養創新研發為主軸的「生命科學型」農業,創造極大商機,除滿足新加坡國民對於食品與營養之需求,同時也為全球營養研發創投的表率。

像新加坡一樣,經濟發展還需靠製造、服務等其他產業來創造更多的就業,更高的附加價值,並透過國際貿易的全面開放來養家活口。事在人為,新加坡能,我們當然也能。為福國利民、永續經營計,我們應導引我國農業朝「生命科學型」農業的升級轉型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