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呂翔禾台北報導】中國為了促進內需,推動生育補助,還會增加投資互聯網等新科技!中國的中經院副研究員溫芳宜表示,中國前幾年雖放寬生育限制,但今年卻首次出現人口負成長,未來生育政策會有更多補助;中經院分析師鍾富國則認為,相對於擴大內需,中國的「育產業」政策將會更多元,可以多關注,預計會擴大對企業優惠力道,協助突圍美國的科技封鎖。
城鎮消費比例減少
中經院19日舉辦《「中國式現代化」解讀與中國大陸經濟政策路線研析》研討會,溫芳宜表示,中國2022年人口比2021年減少85萬人,是61年來首次人口負成長,但中國的人均年收入也在2019年突破1萬美元,照理來說,中國的消費應該會有成長,但她發現城鎮人口消費佔收入的比例卻逐漸從80%下降至61%。
溫芳宜說,鄉村人口反而是逐漸上升,而且歐美日韓等先進國家的消費,佔收入比重大約也維持在75%,未來要繼續探討為何中國城鎮消費低落。另外,她觀察到,城鎮居民的食品、衣物與娛樂支出佔比下降,但居住成本逐漸上升,鄉村的醫療與交通的支出都提升。
強化內需推生育
「中國先前放寬生育的政策並沒有很成功。」溫芳宜指出,中國2015年底通過「二孩政策」,但2020年生育率仍從千分之12下滑至千分之8,不過她也觀察到中國的生育政策開始有生育保險、津貼、生育醫療費用與公辦托育的費用補助,未來可關注中國補助政策的成效。
鍾富國則說,中國為了對抗美國科技戰,對內也要提升消費需求,因此在去年底推出「擴大內需戰略規畫綱要」與「十四五擴大內需戰略實施方案」,要以「擴消費」、「促投資」與「育產業」3大面向提升內需動能。鍾富國表示,出口已經無法再扮演中國經濟成長動能,疫後若要提升經濟表現,強化內需勢在必行。
關注各產業政策
他列舉說,「擴消費」包括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等策略,各地也會因地制宜提出家電促銷與購物補貼;「促投資」則會加強疫情間疲軟的製造業投資、並布局新型基礎設施,如衛星互聯網、千兆光網建設等;「育產業」則是著重在加快新產品研發與促進傳統產業升級。
鍾富國表示,未來中國雖要擴大內需以刺激經濟,但也要注意中國的地方債務風險,而相對於擴大消費者需求,在供給端的產業政策目前看起來比較多元,包括增加大數據與區塊鏈等技術的融合,發展光能源等,另可關注受疫情衝擊產業(服務業)、長期戰略領域與可凸顯政績的基礎建設。
圖說:19日中經院的研討會上,專家分析,中國為了提升內需消費,努力調整生育與產業政策。(Photo by 呂翔禾/台灣醒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