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爭取不站隊國家 他們卻想左右逢源(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簡嘉佑 2023/04/16 15:59 點閱 3365 次

In a more transactional world the price of influence is going up
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與中俄專制聯盟勢如水火,但西方聯盟卻逐漸分裂!法國總統馬克宏近日訪中表示,「歐洲需避免舉捲入中美在台灣問題上的對抗」,被視為向中國示好的舉動,更顯示出西方聯盟之間的嫌隙。同時,中美雙方為了爭取更大的影響,尚未站隊的國家逐漸成為關鍵。

中國靠資源攻勢

隨著全球秩序重新洗牌,如印度、沙烏地阿拉伯等沒有明確表態站隊的國家在東西對峙中的位置愈來愈重要,在國際擁有越來越龐大的發言權。這些國家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礎,儘管巴西、印度都是相當龐大的民主國家,但他們不想與西方國家站在同一邊,因為中俄是這些國家重要的貿易夥伴。

西方聯盟不該因為這些國家的「不表態」,就低估他們的作用。首先,這些國家的經濟影響力不斷上升,光人口總計佔世界的45%,加上佔全球GDP份額也不斷上升,至今已經來到18%,更超過了歐盟的表現。

其次,這些國家仍想要在東西對峙之中謀利,他們既希望與雙方能保持自由貿易,又盼世界能擺脫過度依賴中國的狀況,爭取更多國際供應鏈落地。結果就是他們輪流與雙方來往,有時還以結盟的方式來獲取更大的談判空間。

西方應建立安全網

儘管這些國家都在避免加入特定的地緣政治團體,但中國與美國仍積極爭取他們的加入。中國認為,可以透過基礎建設、技術或武器等物資,拉攏中立的國家。美國則是軟硬兼施,透過區域貿易條款與經濟制裁的兩面手法,爭取這些國家的支持。

《經濟學人》認為,中國無止盡提供資源的方式,總有一天會碰上瓶頸,且許多國家拿了中國的錢,雙方國民的交流互動卻沒有增加。畢竟西方聯盟仍有一些難以抹殺的優勢,如市場自由、技術優勢與公開資訊,應藉此建立更完整的安全關係網,並以債務減免、氣候融資等更符合國際趨勢的方式,來爭取盟友。

https://www.economist.com/leaders/2023/04/13/can-the-west-win-over-the-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