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氣候〉聖嬰現象要來了 台灣慎防強颱

汪中和 /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2023/03/15 12:12 點閱 5864 次

世界氣象組織在三月1日發布最新通報,從2020年九月開始出現的這波反聖嬰現象,歷經了3個冬季,終於在初春走向尾聲。這個本世紀歷時最長的三重反聖嬰現象,給全世界帶來了許多極端的天氣,如非洲之角、北美西部和南美洲大部分地區的持續乾旱,以及南亞與澳洲的洪澇。

預計反聖嬰結束後,會有幾個月的短暫過渡期,接著到今年夏天,另一波的聖嬰現象就要登場了。從初步的模式分析看來,這個聖嬰現象的強度也不會小,我們要提高警覺。

地球的天然調溫器

聖嬰和反聖嬰現象是地球氣候系統的驅動因素之一,在短短數年的時間尺度上,把赤道太平洋的海水溫度、大氣環流進行大規模的攪動,以2~7年的周期交替發生,通常會持續9~12個月,可以說是地球能量平衡的主要推手,影響的範圍也廣及全球。

在反聖嬰階段,由於東太平洋深海低溫的海水大量上湧,具有使全球的地表均溫降低的效應;反過來說,在聖嬰現象期間,抑制了低溫的海水上湧,全球的地表均溫反而升高。因此,在氣候暖化的長期趨勢裡,聖嬰和反聖嬰現象會使個別年份的溫度額外的升高或降低。

例如2015~2016年的強烈聖嬰現象達到高峰時,東太平洋海面氣溫高過正常均值2.3℃,一舉把2016年推升成為有氣象觀測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如今又要進入聖嬰階段,可能會再次助長全球氣溫的飆升。

升溫1.5℃很可怕

英國氣象局表示,聖嬰現象的影響約在今年十二月達到頂峰,但需要時間擴散到全球,預測2024年會是一個破紀錄的高溫年,並且升溫的幅度可能會超過巴黎氣候協定1.5℃的門檻。

雖然這只是單一年度的高溫突破,卻有歷史的重大意義,不但宣告巴黎氣候協定已經失敗了一半,如今只能力守2℃的大限,還顯示氣候暖化的步步高升,已經觸發了一個接一個的開關,未來地球上有更多的生態環境臨界關卡會一一的崩潰,導致更多的災難性後果。

當地表均溫在2015年正式邁過1℃的門檻時,地球生態系統的許多環節已經出現前所未有的大規模變化:兩極冰原正在消融縮小,海洋珊瑚礁步向死亡,熱帶雨林快速退化,充滿水氣的大氣河流在世界各處澆下超大豪雨,缺乏濕度的土壤給全球帶來沉重的乾旱,全球暖化用難以想像的方式改變我們的生活。未來進入一個1.5℃的世界,我們還會面臨更多、更兇險的衝擊。

台灣嚴防颱風

臺灣在這一波三重反聖嬰的期間裡,沒有颱風登陸,降雨量偏低,影響水資源的調配與供應,大家都不得不全力抗旱。接下來反轉到聖嬰階段,我們又要面臨另一個極端,也就是要防備強颱的侵襲,還有豪大雨帶來的水災。回想2016年的強聖嬰年,臺灣遭逢7月的尼伯特、9月的莫蘭蒂及梅姬颱風侵襲,帶來慘重的損失,就是不遠的殷鑑。

無論如何,氣候暖化已經加大了聖嬰與反聖嬰現象的極端化,未來的衝擊更激烈,我們只有全力做好事前的防範,加強因應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