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去年底中國大陸公布調整「動態清零」防疫政策,轉向採取與病毒共存的措施,同時自今年1月8日起全面開放國境之後,讓參加今年初於瑞士舉行「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WEF)」的各國認為,如果中國大陸「疫後」景氣能夠快速復甦,將會是全球擺脫經濟黑暗時刻的「正向力量」。
台灣亦不例外,引頸期盼能夠藉此擺脫過去三年在凜冬之下跋涉的蹣跚,讓春暖花開的季節早日來臨。蔡總統在暌違三年台商春節活動上表示,「兩岸溝通大門始終敞開,我們願意透過平等對話,尋求雙方認同的可行之道。」不過,從實際狀況來看,蔡總統的幾句口頭溫情喊話,恐難獲致一個平等對話機會。
長年經濟相互「依賴」
回顧兩岸經濟,從1979年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迄今40餘年,雖歷經台灣政權輪替與中國大陸換代接班過程,但兩岸互動之頻繁、往來之密切、交流之廣泛、合作之深化,已經形塑彼此「依賴」關係,為各自拉抬經濟成長與促進產業發展不可忽略的一環。
然而,2016年5月之後兩岸關係急轉直下,除了陸委會與國台辦的政策對話、海基會與海協會的事務聯繫,呈現中止的「悶」關係之外,兩岸產業的交流或廠商之合作,在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後續相關協議諮商談判無限擱置,陷入前所未有之「困」狀況。
兩岸關係從「熱」轉「冷」
其實,中國大陸對台統戰模式已經調整。雖北京當局暫時不輕易亮劍,但其措辭較先前強硬是不爭的事實,使得兩岸關係從以往的「熱」和平,轉型成「冷」對抗,不但讓產業帶來困境,也造成穩定的社會躁動不安,此一情勢令各界憂心。
此一事實,或許我們可以從今年春節之後,台灣美國商會所公布的《2023年商業景氣調查》報告數據中,發現其端倪。其中,接近六成會員認為「兩岸關係」是最為重要的議題,無疑說明兩岸關係良好與否,是其會員最為在意、不容忽略的焦點。
擺脫意識型態
無庸置疑,台灣是個蕞爾小島,沒有四海三江,面對近在咫尺、占對外貿易金額四成以上的市場,每年為台灣創造貿易順差的兩岸台商,不啻為一座重要的護國神山。令人遺憾的是,受到意識型態糾葛,迄今仍陷入僵局的兩岸政策,在持續消耗台灣談判籌碼的同時,更是不斷壓縮台灣生存空間。
俗云:「沒有一個冬天不能踰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因此,在兩岸政策上,不論從政治的立場或以經濟之角度而言,必須擺脫意識型態,跨越故步自封門檻,積極改善兩岸關係,刻不容緩。唯有如此,始能讓台灣經濟感受春暖花開的季節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