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台北報導】輔導室隱私保護不足,憂鬱青少難求援!兒福聯盟執行長白麗芳22日表示,根據統計,約25%的國高中生在近期一年考慮過「自殺」,校園應加強輔導資源的隱密性,如設立線上一對一晤談。心理諮商師鄧善庭亦表示,負面情緒不該被汙名化,家長也可以適當展現情緒,並告訴孩子「哭完能更有能力去面對挑戰」等言語。
僅5%少年尋專業協助
白麗芳表示,根據衛福部於2021年公布的統計報告指出,約25%的國高中生在近期一年曾考慮過「自殺」,更成為15到24歲青少年死因第2名,顯見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已迫在眉睫。她指出,尤其高中生因為升學、人生規劃等議題,壓力指數是國中生的兩倍以上。
兒福聯盟表示,綜觀現代孩子的壓力來源,前三名分別為學校課業(76.9%)、未來前途(67.3%)及交友人際(43.0%),除此之外,容貌外表(35.2%)、家庭經濟(20.2%)、親子關係 (20.3%),也是青少年常見的困擾議題。
然而,儘管青少年面臨愈來愈多心理煩惱,卻有17%的學生表示「不會跟任何人談」,更只有5.6%的學生表示「會找輔導老師等專業人士討論」,甚至還低於找網友傾訴的比例(9.8%)。
校園諮商隱密不足
根據兒盟2022年調查發現,多達78.5%的學生基於沒有時間、距離教室太遠或隱私保護不足等原因拒絕使用輔導室。白麗芳建議,學校應加強宣導輔導室功能、配合學生調整會談時間,並增加輔導資源的隱密性,例如增設線上一對一談話功能,讓孩子遇到情緒困境時,可以隨時取得抒發管道。
白麗芳呼籲,校園也可以將心理健康納入定期常規檢查,比照護眼護照提供青少年「護心護照」,教導孩子心理健康知識、簡易評估問卷和相關諮詢資源。她強調,針對高風險兒少也應定期關懷、適時轉介及長期追蹤,以便隨時掌握孩子的身心健康。
負面情緒去汙名化
鄧善庭說,社會至今常認為,「展現情緒是很脆弱的事情」,如哭了就是軟弱、害怕就是膽小等,導致青少年把負面情緒藏起來。她說,大人可以適當的展現情緒,難過是可以哭的,展現脆弱其實是讓自己更有力量面對挑戰;緊張其實能提供動力,「無論情緒是正面或負面都是正常的,應自然去接受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