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難談「性」 同理心可促交流

簡嘉佑 2023/02/14 13:58 點閱 5608 次
杏陵醫學基金會執行長高松景(右起)、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與蔡媽媽14日於記者會講述親子溝通的四大技巧。(Photo by 簡嘉佑/台灣醒報)
杏陵醫學基金會執行長高松景(右起)、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與蔡媽媽14日於記者會講述親子溝通的四大技巧。(Photo by 簡嘉佑/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台北報導】情人節到了,青少年春心萌動,父母難溝通!家長代表蔡媽媽14日於記者會現場分享經驗說,與其禁止女兒探索感情,不如給予正向的分享與回應。杏陵醫學基金會執行長高松景則舉例說,孩子出外晚回家時,可用「我很擔心你晚回家」等「我」開頭的訊息,來表達同理與關心,而非「你又去哪跟誰鬼混」等指責語言。

正向詢問更有效

高一的蔡同學與蔡媽媽也於現場分享親子溝通的經驗。蔡媽媽說,從小就會與女兒討論學校的事情,小四的時候就曾詢問「什麼時候交男朋友」、「什麼時候結婚」等語言,女兒都說「大學才要交男朋友」。

但女兒國三的時候,卻突然說「大學交男朋友好像有點太晚了」。這時候,蔡媽媽才意識到「女兒長大了,對異性產生好奇」,與其禁止女兒探索,不如給予正向的回應,並分享自己高中暗戀田徑隊長的經驗,並問女兒說「是不是有喜歡的人」,促進進一步的溝通。

不該避談性議題

「性教育就是愛的教育,」高松景說,家長往往不知道如何開口與孩子談論「性」的議題,往往變得避而不談,而青春期是孩子自我統整的階段,也是自己做決定的重要時刻。他說,如果父母常使用權威性的禁令、表現出不信任的態度,甚至替孩子做決定,都會造成親子關係之間的裂隙。

他說,讓親子加分有四個溝通技巧:一、以「尊重」替代權威禁令,當親子意見相左時,先放下成見,傾聽同理孩子的想法。

二、以「肯定」取代不信任,聚焦發掘孩子的優點,並給予讚美。如果孩子主動向家長分享與朋友來往的狀況時,家長不應不信任孩子,逼問發展進度,更應該肯定鼓勵,講「先從朋友開始了解彼此,很重要」等肯定語言。

善用關切訊息

三、「同理心」取代「替孩子做決定」,透過積極傾聽,以溫和的語氣確認孩子表達的想法,並深入討論分享。

四、善用「我訊息」取代責備,適當表達家長的感受與期待,如孩子超越約定的時間回家時,用「我很擔心你的安全」的訊息,來取代「你怎麼那麼晚回家」等說教。

「在安全的範圍,讓孩子去冒險,」高松景補充說,父母都是出於害怕孩子做錯決定、怕孩子飛走,所以進行嚴格的管教。但親子之間的聯繫永遠存在,應該如同放風箏一樣,讓孩子自我探索。他指出,在面對孩子即將違反法律、做出明顯錯誤的事情時,還是要明確禁止,並好好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