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零件進口關稅調降幕後(2019/12/03)

邱文福 / 作家 2023/01/03 11:08 點閱 9693 次
政府長期以「保護國產車」為名,卻從來沒有出現真正的國產車,好不容易等到裕隆的納智捷誕生,政府卻在跟中國協商ECFA的時候,把納智捷整個戰略綁死。(photo_by_youtube).jpg
政府長期以「保護國產車」為名,卻從來沒有出現真正的國產車,好不容易等到裕隆的納智捷誕生,政府卻在跟中國協商ECFA的時候,把納智捷整個戰略綁死。(photo_by_youtube).jpg

台灣已有超過一甲子的汽車工業,但政府始終沒有一個明確的汽車政策。

政府長期以「保護國產車」為名,卻從來沒有出現真正的國產車,只有在台灣「組裝」的「日本車」、「法國車」、「德國車」甚至「韓國車」。好不容易等到裕隆的納智捷誕生,我們卻在跟中國協商ECFA的時候,把納智捷整個戰略綁死,簽定不得整車出口,讓唯一有機會整車外銷的納智捷不得不把「總裝廠」、衛星廠全部複製,並且加倍投注資金到中國,去跟中國國企「合資」當小三。

幫企業或擋企業?

稍有常識者都知道,在國際市場上,台灣製造(MIT)與中國製造(MIC),我們還是佔有優勢的,納智捷卻活生生被自己的政府官員卡死。

幾十年來,台灣汽車主要零件必須仰賴進口的事實完全無法改變。但是要求汽車自製率一直是官方的尚方寶劍。20年前,大膽的商家乾脆採取間接採購來達成自製率,這種便捷又節稅的模式,官方只能睜一眼閉一眼。

無法自製的原因,一、市場規模太小;二、技術層次不足。泰國早在90年代就放棄台灣模式的CKD(零組件完全散裝進口),開放SKD(零部件總成進口),15年後,泰國已成為「東南亞底特律」,2016年起車輛工業產值突破台幣「兆元」大關,台灣當然淪落至亞洲末段班。

保護還是保死?

如今,零件關稅不調降,台灣組裝的車輛成本就居高不下,廠家當然不如放棄生產改為進口。這樣惡性循環的結果,就是直接關閉工廠,結束汽車生產業務。

事實上,零件工業的競爭,必須是成為世界級水平,一如美國特斯拉選定的台灣夥伴,他們的產品因為足以成為世界盃選手,所以能夠成為大廠夥伴,否則就不可能生存。以高關稅方式「保護台灣商品」根本毫無意義,只是墊高台灣組裝廠的成本罷了。

汽車零部件全都是跟著車款走,不可能一體通用。以世界最大變速箱製造廠之一的德國ZF來說,他所研發生產的變速箱,也是依據不同車款供應,並不是一款變速箱因應所有車種。高關稅的壁壘永遠只是封殺產業發展的工具,是把台灣工業鎖在島內的工具。

即使是汽車的照後鏡,也是每一款車不同,官員以為做一款照後鏡就能全球通用嗎?這是完全沒有常識的認知,可見這樣的保護只是保死。企盼台灣工業政策官僚系統能夠放棄鎖國,不要再做外行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