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貓空是台北具代表性的觀光景點。本書選擇以在地「貓空人」的在地視角,呈現這座山頭更深入而多元的樣貌,帶領讀者認識一頁你未曾知曉的台北故事。
全書以雜誌為概念進行企劃編輯,以時間作為尺度進行獨特敘事,將24小時不同樣貌的貓空呈現在書頁之間,重構貓空活力且豐富的生活。本書亦以製茶為切面,打開這個台灣鐵觀音的重要產地的日常面貌。
整合小誌、攝影集、地方誌三冊的設計,由榮獲金點設計獎的VERSE團隊操刀,搭配細膩文字影像,在一則又一則的故事裡,深入既熟悉又陌生的貓空。
貓空是台北人熟悉又有點陌生的地方。這座位於台北市東南隅的山頭,從1980年代開始,逐步發展成為特色的台北地景。上山喝茶看夜景,幾乎是所有台北人的青春回憶,或初次造訪這座城市的外地人認識台北的前提。隨著貓纜設置,解決過去只能搭車上山的交通不便,貓空似乎跟我們又近了一點。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這裡是台灣鐵觀音茶葉的重要產地,近年從泡茶喝茶轉變為更多元的飲食文化,也未必知曉這裡有豐富的自然步道和文化活動。生活在貓空周邊的人們,從來是用不同角度與它共處,他們或一早健行騎腳踏車、下午窩在某家小店聊天休息,當然也有忙著整理農務的日常,因著不同方式體驗這座山,自然也延伸出更豐富的地方故事。
上貓空喝茶
提起貓空,「茶」絕對是許多人對此地的第一印象。貓空深厚的茶產業淵源,最早可溯及泉州安溪移民來台時,攜帶原鄉茶種在當地開墾維生。鐵觀音的出現,則是日治時期木柵茶葉株式會社的茶師張迺妙的悉心移植與研究,在今木柵國小對面的山坡上,繁殖鐵觀音茶苗,並分配給當地茶農,讓貓空從日本時代開始就是台灣最大的鐵觀音茶產地。
然而茶葉作為經濟作物,不易成為一個區域的穩定產業,加上茶樹蟲害等困境,很長一段時間,貓空上的茶園同時種植著稻米、相思樹、蕃薯、柑橘等多種作物,與今日的模樣截然不同。
觀光茶園的起點
1960年代,木柵區農會邀請茶業改良場開設講習會,並先後於1971年組織「茶葉研究班」、1980年成立「木柵區觀光茶園」,期盼透過公部門的串連合作,將貓空打造成鐵觀音的特色茶區,同時吸引國內外遊客茗茶、造訪。
與此同時,貓空茶葉出現了自產自銷的契機,伴隨山上的道路改善,茶農無需再親自挑茶葉下山販售,而能直接在產業道路上立招牌販售茶葉,隨著第一間土雞城開張營業,「觀光茶園」的願景與輪廓,也愈加清晰。
提及1970至1980年代的轉折,臺北市貓空休閒產業社區發展協會副理事長張慶泉說明:「那時台灣經濟起飛,中小企業出口風起雲湧,民眾慢慢消費得起茶葉等經濟農產品,政府也推廣、補貼新的茶苗上山,對於先天條件腹地較小、坡度較陡的貓空來說,才終於有了重新栽植茶葉的動機。」
黃金年代的台北不夜城
「臺北市鐵觀音包種茶研發推廣中心」在1985年設立,透過現場泡茶,為遊客講解茶的服務,意外帶起人潮,也讓大家發現提供遊客泡茶品茗空間的商機。隨後茶藝館如春筍般出現,原本在外地工作、當學徒,甚或從事其他產業的貓空子弟陸續返鄉,開啟了1990年代的高峰期,「到貓空泡茶」成了時下流行。
「原本不供餐的茶藝館開始供餐,不泡茶的土雞城開始賣茶。」張慶泉生動地描述,觀光客上山所帶來的用餐與泡茶需求越來越大,茶農逐漸擁有穩定的熟客,或者也經營起茶藝館。而專注製茶、賣茶的茶莊,也有了來自山上的穩定需求,貓空形成了自給自足的產業鏈。
1990年代的貓空是個不夜城,台北市區的人們下班後,呼朋引伴驅車上貓空,每個夜晚都有不間斷的上山車流,店家一路營業到午夜後,甚至天邊魚肚漸白,與台北盆地的夜景相映成趣。有車程較近的店家,也有在山坳谷地、稍微偏僻的店家,每間店都有獨家的風景與氣氛,同樣都高朋滿座。
從危機中尋找契機
還沒有貓纜之前,需走指南路上山,只要一遇到周末期間,就容易堵塞,1996年強烈颱風賀伯襲台,造成道路坍塌,直接影響了貓空山上的景氣。有鑑於此,發展替代道路的呼聲開始日漸增加。自2000年開始,台北市政府開始進行興建貓空纜車的評估,期盼透過新的交通模式,尋找振興貓空觀光產業的路徑。
時隔七年,貓空纜車於2007年正式開通營運,貓空的產業與商圈生態,卻也有了截然不同的光景。到訪的遊客更多元了,不再僅限於自駕者;然而遊客們到訪貓空的時間與行程,也幾乎以纜車營運時段為規畫依據。
轉型為咖啡店
以往店家提供民眾看夜景、通宵的營業時間作息,逐漸提早至上午11至12點營業,並在纜車晚上結束營運前後休息;白天有著來自各地的國內外旅客,登山、觀景、參拜……,店家的類型也隨之多樣了起來,當中尤其以咖啡店為最大宗。
1980 年代返回貓空經營的壯年一輩,如今已屆退休之齡,下一代青農帶著自身的所學專業與技能,有的專注種茶、製茶,有的投入茶行或餐廳的管理行銷,有的則憑一己之長,專營或兼營咖啡、茶點,發展出各具特色的經營模式,為產業注入了新的轉型可能。
獨具風情的貓空滋味
茶產業文化傳承與吸引多元客群的雙重考量,是所有人的共同課題,也是貓空商圈近年更具生命力、蓬勃多元開展的驅動力。張慶泉描述:「更早的前輩爭取了建設整合登山步道,農會推廣種茶與製茶,里長協調住民們的分工參與,商圈對外拓展尋找資源,與外界結合辦活動,政府也在各層面提供幫助與輔導,回應我們的需求。這時代無法單打獨鬥,一定要互相搭配、合作交流,才有可能共同創造更大的商機。」
特別是疫情之後,臺北市貓空休閒產業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張侑霖表示,大家開始重新思考貓空跟台北市民之間的關係。「以往貓空因為有很多觀光客,喜歡安靜的台北市民反而很少上來,貓空是台北的後花園,我們在做的正是喚醒他們對這座山城的記憶。」
從舉辦傳統封茶儀式、到一年一度的迎尪公巡田園活動,接下來更準備啟動綠色旅遊的計畫,一連串的推廣活動,張侑霖與商圈的夥伴期待吸引更多人造訪貓空。「來貓空不一定要特別安排,可以找一家店點一杯茶,將這個禮拜的忙碌好好釋放掉。」即便毫無計畫,整座山頭都有值得探索的地方。(昀恬/輯)
《貓空人》
作者:VERSE編輯部(職稱或頭銜)
出版社:一頁文化
其他書訊:
《淤泥效應》
作者:凱斯‧桑思汀(曾任歐巴馬總統的白宮資訊法規辦公室主任)
出版社:天下文化
我們都有與行政關卡奮戰的經驗,不管是上網填寫複雜的表格、郵寄書面文件、到汽車監理所排隊等等。光是在美國,這種繁文縟節每年耗費114億小時,如果以時薪27美元計算,相當於每年浪費3078億美元!
這種不必要的流程就是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凱斯‧桑思汀所謂的「淤泥效應」(sludge),無論是申請簽證、各項福利補助、就業面試、取得執照證照與必要的醫療救助,甚至是投票,都會看到淤泥效應的存在。符合資格申請的人可能索性放棄申請,但對社會與組織而言,這樣就無法實現這類措施預期的成效。
凱斯‧桑思汀是著名的行為科學專家,哈佛大學法學院羅勃‧沃姆斯利大學講座教授,也是世界衛生組織行為洞見與科學科技顧問小組主任。曾任歐巴馬總統的白宮資訊法規辦公室主任。著有《成本效益革命》、《改變的發生》、《推出你的影響力》等書。
《大學不知道》
作者:郭小玲(喜馬拉雅前資深撰稿人)
出版社:任性出版
作者郭小玲(Elaine),曾採訪過余秋雨、中國指揮家曹鵬、《奇葩說》辯手熊浩等大咖,文章見於《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國青年報》、十點讀書、喜馬拉雅等平臺,全網閱讀量破億。大學主修醫學,輔修法律。畢業後待過國營企業、網際網路公司、新創企業,還成立自己的寫作工作室。戲稱自己是不去當醫生也不去當律師的作家。
她認為,人生有10,000種的發展可能,讀大學不是結果,而是過程,如果你在畢業後不學習不成長,那麼,大學放榜那一天,就是你人生最高峰,然後會一路往下溜滑梯。那些畢業後海放同學的人,都怎麼成長?作者結合自己過往10年成長,50+大咖專訪,以及上百位年輕人的諮詢,總結出一套可複製的成長經驗。
《了不起的植物圖鑑》
作者:稻垣榮洋(靜岡大學農學系教授), 石井英男(東京大學工學部材料學畢業。資深作家)
出版社:晨星
我們的生活周遭處處可見植物的蹤影。森林裡的樹叢、空地上的小花、公園花壇裡綻放的花朵、庭院和陽台上的盆栽、馬路旁的路樹……全都是植物。就連柏油路的裂縫裡,也會冒出許多不同的植物。可是,我們真的了解植物嗎?明明不會動,卻可以趕走昆蟲,甚至捕捉昆蟲!不僅如此,植物又是怎麼散播到那麼遠的地方呢?
本書將為大家解謎,告訴大家這些近在身邊的植物為什麼如此奇妙。即使是十分熟悉的植物,只要知道了它們的「驚人祕密」,平常看慣了的植物也會變得很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