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大學考試不採英文 台灣教育恐畸形化

醒報編輯部 2022/11/14 17:43 點閱 2171 次

大學聯考分科考試的目的,是要統整各科的學習來進行綜合測試。沒想到今年八月大學分發入學缺額人數暴增,多達1萬4,493人,足足是去年缺額人數的5.3倍。

總計51所大學出現缺額,有12所大學的缺額比率大於80%,還包含老牌的知名私立大學淡江跟文化,可想而知這對更後段班的私立大學有多大的衝擊。

放棄文科撈學生?

沒想到為了搶救少子化後的低就學率,各校想出來的方法是更危險的釜底抽薪法。就是大量減少採計的學科,讓錄取分數降低,盡可能的撈到更多學生。主要放棄的學科以國文、英文兩科最多。

問題是英文不是國家念茲在茲的雙語政策的基礎嗎?根據報導,明年大考會增加104個大學校系不採計學測英文,其中還有參與教育部大專雙語化學習計畫的私立大學,就連英語化程度需求高的國際貿易科系、國際企業都有學校不採計英文,甚至就連工科電腦相關科系都有不採計英文者。

如果要進這些系所的學生,英文都不能有基本的要求程度,還希望唸完四年就能突然精通,這豈不是緣木求魚?

大學學歷持續貶值

學校為了求生存降低錄取分數,雖是求生的本能。問題是政府面對這樣的窘境,有沒有打算正視處理,還是打算放手讓私校自生自滅,連帶讓台灣學生的程度繼續下降?建設大學的目的是為了提高人民的知識水平,沒想到現在為了維持大學招生,只能仰賴人民的低知識水平救急。

可想而知,一旦私立大學大規模開始放棄參採國文或英文,換得了接下來幾年寶貴的生存時間,一定會有更多大學跟進用最低門檻招生。那不只是大學浮濫,連學歷都會進一步貶值。

面對這樣的亂象,要分成兩個層次來思考:第一是台灣的大專教育到底要有多少能量?第二是台灣的英語教育,應該要達到甚麼樣的水平?

台灣的院校過多

清大校長賀陳弘曾經做出精算,一所學校每年應該要有10億元以上收入,才能達到合理的教育水準,台灣總共只需要50至70所大學就足夠了。

類似的計算結果還有很多,台灣現在有160多間大學院校,多出來的該怎麼辦?與其等待這些學校自生自滅,教育部或政府是否要有更積極的手段,更快的輔導轉型或是退場,以免耽誤該校就學學生的權益?

英語教育兩極化

第二是台灣的英語教育,其實從台灣學生的英文程度來看,已經出現兩極分化的趨勢。

從經驗上來看,通常英文程度好的學生,會一路保持差不多的水平,英文不好的確會隨著課程困難度提高而往下掉。

英語落差是主因

如果政府真想要推動雙語教育,就必須正視英語教育長期不振的問題。學校不採計分數,只是問題的尾端,學生英語的落差,才是真正的主因。

雙語的成功推行必定要伴隨著強大的推力。但英語不可能一蹴可及,如果政府不能看見大學招生的困境,還一意孤行推動雙語教育,恐怕就是提油救火。只會讓台灣的教育更加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