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雲時晴〉候選人連辯論都不肯 如何讓選民支持?

蔡又晴 / 資深媒體人 2022/11/07 14:32 點閱 2458 次

台北市長候選人辯論在周六下午結束了,在漫天口水、緋聞、鬥爭跟偷拍當中,市長辯論依然成了各大媒體的焦點,其中台北市的人口淨移出與低出生率,內湖交通壅塞跟港湖用電不足,都多次成為三位候選人的交鋒要點。

另外,像是個別的個人背景,陳時中的疫苗與疫情處理,或是蔣萬安的蔣家後代與二二八,也成為其中的辯論要點,讓各自不同的支持者,問到了自己心中的疑問。可惜的是,這次辯論只有一場,現場的提問者也只有兩位,無法深入追問,十分可惜。

提問人不夠多元

台北市的市政議題十分繁複,但是這次僅僅觸及內湖交通、港湖用電,出生率跟教育,還有少部分社會住宅。而且時間又短,根本不可能真正觸及問題的深處。之所以會如此,就是因為場次實在少,只有一場電視辯論,還是有兩大電視台聯合舉辦,在近乎壟斷的情況下,就連提問人也只有兩位電視台的代表。

雖然兩位提問人在業界內都有極深的資歷,如果只有一場辯論的情況下,擁有更多元的提問人是有必要的,畢竟政治人物之間互相的詰問,難免都有自身的政治考量,第三方出身的提問人,必須考量到自己的專業、代表性,可以對議題有更深入的追問。

這次主辦的兩大電視台,收視率都很亮眼,但是也相對代表藍綠兩個極端光譜,反而忽略了中間光譜的廣大選民。

有必要立法強制

辯論對於候選人來說就是兩面刃,對於穩定領先的候選人,參加即問即答的辯論難免有風險,因此在每次選舉中必定有領先者之下,台灣選舉的辯論場次可以說是每況愈下,過去認為辯論最能看出候選人的功力,現在為了穩定求勝,反而用各種理由推託辯論。也才會因此台北市這麼重要的一個城市,市民居然連候選人彼此的辯論都看不到。

站在民主的立場,既然民眾要行使投票的權利,政府有義務讓民眾知道候選人立場的差異。對於辯論,政府有必要「立法」強制舉行,而且場次至少要三場以上。

新北、台中迴避辯論

這次六個直轄市的選舉當中,目前只有台北市一場有意義的辯論,高雄市要在12日才舉行,新北市跟台中市的公辦政見會沒有交叉詰問,自然無法讓議題更聚焦。讓人訝異的是新北市跟台中市,相對台北市來說,不只境內產業更多元、人口更是眾多,境內有重要的工業區也有繁茂的商業區,居然候選人沒有互相詰問的機會,雖然這是候選人各自的選戰考量,依然無法讓人感覺到對這些城市市民的尊重。

缺少辯論的機會跟舞台,候選人自然不會鍛鍊自己的辯論跟政策論述能力。在這次台北市長辯論當中,許多專家都認為候選人的論述能力不夠精煉,說話舉止之間也缺乏演說魅力。這其實也是一大問題,當候選人連政策論述都缺乏魅力,我們怎麼能期待民眾在百忙當中,願意多花時間心力來聆聽辯論呢?這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

台灣不缺選舉,缺的是讓候選人受檢視的機會。媒體難免有各自的考量,也或許有立場上的差異,在呈現候選人的報導上,無法百分之百客觀,但如果連候選人自己,都不肯面對質問、精進自己的辯論技巧。那百姓對於政治事務越發冷漠,就是藍綠白政治人物造成的共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