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停看聽》少子化影響下大學教育要走新路

張瑞雄 2022/10/16 11:00 點閱 2532 次
少子化影響下,大學招生困難,高等教育勢必另尋新路。(中央社)
少子化影響下,大學招生困難,高等教育勢必另尋新路。(中央社)

張瑞雄(前台北商大校長)

因為少子女化,今年很多大學都有缺額,有三校甚至達到千人以上,以一位學生一年學費十萬來計,收入一下子就少掉一億以上,情況甚為嚴重。且未來學生只少不多,例如今年出生人口預計只有不到十四萬人,高等教育是瀕臨滅絕的行業,要何去何從?

大學應另尋出路

招收外籍生是一條路,東南亞很多人口眾多的國家,但因為語言和經濟等種種因素,成效雖有,始終不彰。連最適合來台灣的大陸學生也因兩岸關係不睦而斷了門路,大學面對空蕩蕩的教室,該怎麼辦?

其實還有一條路,回流教育。嬰兒潮世代和X世代是出生人口最多的世代,現在他們不是已經退休或者即將退休,有些人有著年輕時未完成的念大學的夢想,大學如何來幫助他們完成呢?另外目前正在工作的其他世代也都有各種不同的進修需求,大學應設法滿足他們。

上課制度需創新

過去這種為18至23歲的年輕人設計的大學上課制度已經落伍,無法滿足各種不同客戶(求學者)的需求。新的多數學習者不是一個單一群體。他們由許多不同的人群組成,但大家都發現自己處於相同的境地,發現高等教育不是為他們設計的。

他們可能是單親媽媽。可能是工人,必須轉型學習新的技能,因為他們的行業已經沒落。學習者來自許多不同的團體。他們都面臨著同樣的挑戰,大學應該把他們放在學習過程的中心,不僅問他們想要什麼,也要在實際上與他們共同討論出解決方案,這樣解決方案就會更有尊嚴,也更有效率。

和實務接軌

為了適合更多元的學習者,大學需要做一些改變,例如科系的名稱和教育內容,大學、雇主和求職者之間需要了解工作上需要那些技能以及那些技能是可用的,這可能意味著雇主的職位描述需要與在大學或社區學院所提供的科系課程內容保持一致,雇主和大學兩方都必須溝通調整。

另外,大學的正規學分班和推廣教育的非學分班的資訊並沒有交流,推廣教育不注意學生的相關資料,很多人想學東西都是從推廣教育的非學分班開始,大學應該給他們機會可以轉到有學分的課程,讓學生有個彌補學分的機會。

改變聽起來很容易,但高等教育經常被批評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再加上動輒百年的傳統,改變的確很不容易。其中一部分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它牽涉到公平性和高等教育的優越性,尤其現在大學的排名制度。

但對於一般大學,維持生存應比排名的面子重要,所以大學的心態勢必要改變,否則高等教育只能繼續向下沉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