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良談影〉最偉大的攝影師─黃宗霑

梁良 2022/09/06 14:19 點閱 2146 次

第59屆金馬奬日前公佈:本屆終身成就獎得主,由兩位卓然有成的攝影師共同獲得,他們是以《養鴨人家》、《群星會》和《秋決》先後拿下3座金馬獎最佳攝影獎的攝影指導兼導演的賴成英,以及在紀錄片製作與攝影深耕數十年、曾以《古厝》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與紀錄片攝影的大師級人物張照堂。

黃宗霑的攝影之路

趁著恭喜這兩位前輩的時刻,同時向大家介紹第一位在世界影史上揚名立萬的美籍華裔攝影師,他就是先前介紹過的好萊塢華裔巨星黃柳霜的堂哥黃宗霑(James Wong Howe,1899--1976)。

黃宗霑比黃柳霜大六歲,在她出生前一年隨家人移民美國華盛頓州的巴思可市。少年時代的黃宗霑就擁有一台布朗尼相機(Brownie camera),培養了他對攝影的興趣,後來他便遷到洛杉磯。

在洛杉磯發展

當時好萊塢的默片製作正蓬勃發展,用人正欣,黃宗霑先是進攝影棚打零工,不久即擔任名導演施素德美(Cecil B. DeMille)的攝影助理,少年時代的拍照經驗顯然對他的事業發展頗有幫助。

施大導於1923年為派拉蒙影片公司拍攝的默片《十誡》是第一部轟動的聖經大片。不過黃宗霑並未隨師父跳槽,因為他在1922年已獨當一面,憑《命運之鼓》成為「名演員拉斯基製片廠」的主要攝影師。他原創的舞臺燈光法和一些獨特攝影技術,不久就因電影《寂寞松林山道》和《阿拉斯加人》接連推出而聲名大噪,成為一線的攝影師。

首次採用廣角鏡頭

1927年10月,史上第一部有聲劇情長片《爵士歌手》發行,在市場上大獲成功,好萊塢的電影公司紛紛從拍攝默片而轉向有聲電影,整個製作系統包括攝影方式都要跟著作出重大調整。

恰巧在這個關鍵時刻,黃宗霑於1928年第一次回國探親,未能適時跟上這個電影技術的巨變,因而使他在專業上頗受挫折,暫時離開了這個工作。直到1931年為《大西洋彼岸》一片掌鏡,他首次採用廣角鏡頭,以深焦的方法使電影的前後景畫面同樣焦點清晰,這個大膽創新之舉使黃宗霑重新樹立起一線攝影師的地位。

名揚好好萊塢

1948年,黃宗霑第二次回國,應邀赴北平參與拍攝中國電影《駱駝祥子》,可惜因內戰關係,影片半途而廢沒能完成,直至1982年,這本於1939年出版的老舍長篇小說,才由凌子風導演搬上大銀幕,獲得了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的最佳故事片獎。

不過,黃宗霑在美國影壇成就非凡,被譽為「美國電影史上最偉大的攝影師之一」。在1922年到1975年期間,他一共擔任了120多部電影的攝影師,其中以《玫瑰紋身》和《原野鐵漢》兩度獲得奧斯卡最佳攝影獎,並憑最後一部擔任攝影指導的彩色歌舞片《俏佳人》年等作品8度獲得最佳攝影獎提名。此外,他在1954年執導了一部運動紀錄片「Go, Man, Go!」。

1976年7月12日,黃宗霑因癌症逝於好萊塢,享年76歲。2003年10月17日,美國國際電影攝影師協會評選出「世界十一位最具影響力的攝影師」,黃宗霑排名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