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指出,兒童ADHD的比例近年來有上升的趨勢,導致父母因為兒童確診ADHD,才發現自己有相同的狀況。(Photo by Tony Trần on Flickr under C.C. License)](/system/assets/images/000/072/672/big/%E5%9C%96%E8%AA%AA%EF%BC%9A%E5%B0%88%E5%AE%B6%E6%8C%87%E5%87%BA%EF%BC%8C%E5%85%92%E7%AB%A5ADHD%E7%9A%84%E6%AF%94%E4%BE%8B%E8%BF%91%E5%B9%B4%E4%BE%86%E6%9C%89%E4%B8%8A%E5%8D%87%E7%9A%84%E8%B6%A8%E5%8B%A2%EF%BC%8C%E5%B0%8E%E8%87%B4%E7%88%B6%E6%AF%8D%E5%9B%A0%E7%82%BA%E5%85%92%E7%AB%A5%E7%A2%BA%E8%A8%BAADHD%EF%BC%8C%E6%89%8D%E7%99%BC%E7%8F%BE%E8%87%AA%E5%B7%B1%E6%9C%89%E7%9B%B8%E5%90%8C%E7%9A%84%E7%8B%80%E6%B3%81%E3%80%82%EF%BC%88Photo_by_Tony_Tr%E1%BA%A7n_on_Flickr_under_C.C._License%EF%BC%89.jpg?1660207122)
【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綜合報導】兒童ADHD若不及早治療,導致難以發現的成人ADHD!專家指出,兒童ADHD的比例近年來有上升的趨勢,導致父母因為兒童確診ADHD,才發現自己有相同的狀況。目前成人ADHD透過藥物治療加上行為認知已經能減緩症狀,但最大的困難還是在於民眾的病識感太低。
兒童ADHD比例上升
《華盛頓郵報》報導,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又稱注意力缺失症)於1960年首次被認為是「精神障礙疾病」,而隨著時間增加美國4到17歲的兒少被診斷出患有過動症的機率,從1998年的6.1%飆升至2016年的10.2%。
此疾病的特徵是注意力難以專注、做事不考慮後果與過度活躍,目前明確的病因未明,但主流看法認為「與基因有關」。許多家庭更因為新冠疫情,不得不在家中照顧小孩,而難以集中精神的過動症孩童要在家學習,照顧的困難度更高。
《Rappler》報導,澳洲過動兒協會建議的解方是,「例行形成的時間管理,如設定起床時間、表定活動內容」、「積極參與孩子的工作,並追蹤進度」與「提供孩子一個安靜且不受干擾的環境。」
演變為成人ADHD
原本幼童ADHD的常見症狀,如好動、肢體協調性差等,在歷經社會化的過程中,到了成人反而成為注意力難以集中、決策困難與容易出錯等症狀,以兒童過動症的標準就無法診斷出成人ADHD,更導致許多醫師誤判成人ADHD為其他如躁鬱症、憂鬱症等精神疾病。
Stixrud Group長期關注民眾在社交、注意力或學習上的困難。該協會創始人魯德說,成年後過動症更難被診斷,而且民眾的病識感並不高。但目前因為過動症有高度遺傳性,導致許多父母在發現兒童患有過動症後,也發現自己也有相同的疾病。
近期針對成人過動症的研究顯示,藥物治療不僅能減緩過動症的症狀,還能提升認知行為治療的效能,所以目前合併藥物和認知行為治療,成為醫界治療成人過動症的共識,如果出現精神疾病與成人過動症的共病狀況,呼籲優先處理精神疾病,等待狀況緩和後,再加以針對過動症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