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台北報導】多個環團11日至行政院抗議風電開發亂象,訴求監控與環評機制應加強。漁民權益暨環境永續中心主任鍾瀚樞在記者會中表示,國際開發風電時,多是政府先規劃再開放給廠商,但我國政府卻是放任廠商自行圈海;時代力量立委邱顯智呼籲,除了強化嚴格的評估和審查制度,保障當地居民的參與討論的權利。
經濟部能源局將自16日起,接受離岸風電第三階段區塊開發案的申請。然而,2018年辦理的第二階段開發案,至今尚無任一風場全部完工商轉,卻又要急就章推動開發,造成許多生態及社會的爭議。
廠商圈地影響漁民生計
頂著大太陽,多個環團在行政院門口高呼口號:「風電開發要監管」、「生態指引要落實」、「海洋空間要規劃」與「風電環評要把關」。鍾瀚樞指出,愈來愈多廠商取得開發資格,勢必對當地環境與社會造成衝擊,但政府卻僅著重技術、財務等規範,但對漁民保障,環境衝擊的考量卻付之闕如,要求政府重新擬定完善的審議規範。
漁民權益暨環境永續中心研究員吳斐竣表示,國際開發風電時,都是先由政府提前規劃開發海域,再開放廠商競標;但台灣卻反其道而行,讓業者自行圈海圈地,衝擊漁民生計與保育物種的生存。他說,政府應跟上國際趨勢,並將近岸經濟海域列為禁止開發地區,並訂定風電開發上限。
邱顯智指出,政府應審慎看待風機對於居民、漁民的生計影響,強調「能源轉型不是拚數字」。然而,現在風電仍是缺乏公開透明、民眾參與的制度,將風電問題留給台灣沿海漁村,電力卻由都市享受,怒批是「不公平的能源轉型」。他呼籲,各黨派一同監督,建立嚴格的評估和審查制度,並保障民眾的參與權利。
嚴訂環評的細則
針對離岸風場生態調查方法,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研究員郭佳雯指出,離岸風電開發已經來到第三階段,各家廠商都投入資源及預算在調查海域環境,卻因為調查項目及方法都不同,導致調查結果無法整合,導致環評審查標準也未統一,而且數據更是保密到家,讓民間團體無法拿到原始數據。
她指出,環評過程有鯨豚的水下聲學監測,原本規定應連續收集14天數據,但環保署卻讓業者以「儀器遺失」為由,只要執行24小時即可。郭佳雯怒批,這種沒有代表性的資料漏洞百出,環保署還相當自滿,選擇對視而不見,呼籲應訂定更加詳細的離岸風電調查方法,以強化環評的效果。
中華鯨豚協會秘書長曾鉦琮表示,「政府一直表示,我們沒有科學證據證明,離岸風電開發破壞海洋環境」,但從鯨豚擱淺的數據來看,彰化、苗栗在設置離岸風場建立前後,鯨豚擱淺和死亡都有翻倍成長的狀況。
他補充說,現行的環評只重視保育種中華白海豚,卻忽略其他如露脊鼠海豚等保育類動物,他呼籲落實環評機制之外,環評標準更不應只是考慮單一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