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與環境的選擇題 如何取得平衡?(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簡嘉佑 2022/06/28 16:10 點閱 3813 次

能源告急vs淨零趨勢!俄烏戰爭爆發以來,能源價格節節高升,許多國家都遭逢自中東石油危機以來最嚴重的能源問題,並面臨經濟成長趨緩、通貨膨脹與民怨沸騰等狀況,民間強烈要求政府快速解決嚴重的民生問題,以維持能源供應的穩定性。

然而,如果政府為了應對國內能源問題而擴增使用化石燃料,將難以穩定氣候與淨零排碳。許多國家走在鋼索上,在維持能源穩定的短期利益與維護氣候環境的長期願景之間,進退兩難。

能源混亂惹民怨

隨著歐洲遭到熱浪襲擊,對發電與天然氣的需求節節高升,其中西班牙對化石燃料的需求更是接近歷史新高,天然氣價格更飆升50%。但俄羅斯於14日減少運輸往西歐的天然氣,為歐洲大陸投下另一枚震撼彈。此外,美國汽油價格飆升到一加侖5美元;澳洲則處處傳出電力短缺的消息。

這些能源衝擊更推升了各國通貨膨脹的狀況,世界出現愈來愈多付不起帳單的家庭,呼籲擴大應用化石燃料以解決眼前的燃眉之急。這也使得美國總統拜登被迫探訪沙烏地阿拉伯,要求該國增產石油;歐洲則緊急祭出補貼、電價上限等措施;而中國與印度的礦業公司則正開採破紀錄數量的煤炭。

然而,此一能源混亂結果將造成淨零排碳路線上災難性的後果,特別是歐洲與亞洲極力擺脫對俄羅斯天然氣與煤炭的依賴,而世界國際上液化天然氣的產能又太少,難以供應目前的能源短缺。

單靠綠能無法轉型

為了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目前國際採用兩個方法來苟延殘喘:一、政府與能源提供商簽訂定期合約,以確保供應量,並在合約結束前規劃應對措施;二、確保能源的最終使用國有潔淨能源的計畫,如強化碳捕捉或碳儲存。

國際目前的方向仍然是強化「再生能源」的生產與韌性,如擴大電網覆蓋範圍與儲電能力。但在遭逢能源危機的時刻,政府必須告訴選民想在迴避天然氣與核能的狀況下進行能源轉型是個「危險的幻想」。

相反的,政府應針對該使用哪些能源與使用時間,訂定出相關計畫,並以透明化外部成本等方式進行監督,才是能源轉型的正解。

https://www.economist.com/leaders/2022/06/23/how-to-fix-the-worlds-energy-emergency-without-wrecking-the-enviro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