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氣候〉海綿化臺灣 刻不容緩

汪中和 /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2022/06/22 15:54 點閱 2833 次

夏至已過,中央氣象局警告大家要防範接之而來的高溫,以及颱風季節的強風與豪雨。在全球暖化的影響下,極端天氣事件逐漸常態化,致災的衝擊日益增強,看看正在肆虐的大陸洪澇、歐洲熱浪,就是清楚警訊。

因此,政府必須要採取有效的治理和減緩措施,來減少承受的風險。在這個層面上,「海綿化臺灣」就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氣候暖化的解方

「海綿城市」一詞,是由臺灣大學柳中明教授在2012年的科技論壇上首次提出,概念類似國際間推動的「低度衝擊開發」方案,讓人耳目一新;經過十年的發展,如今全球有60多個國家都在積極推動相關工作,成為因應氣候變遷的重要調適策略。

「海綿城市」強調將城市內原本不透水的鋪面,改變為透水又透氣的鋪面,且不依賴任何耗能的機械動力裝置,使鋪面能夠吸滲水、過濾空氣、過濾汙染物質,就像個超級大海綿。

要創造海綿般的城市,鋪面需具備高承載、高透水、高儲水、高透氣、可增加生態面積、施工平價、維修簡易等條件,這是難度十分高的建築工法。如今臺灣營建界人士發明了JW生態工法,可以滿足以上的要求,成為推展「海綿城市」的關鍵因素。

功能多元 效益高

從理論上來說,「海綿城市」具備滯洪池效益,能有效減少強降雨發生的淹水災難;具有儲水效益,相當於在現地增加新的水庫;能夠調節溫度,降低都市熱島效應,達到用電減少的節能目標,以及相應的碳排放;透氣鋪面可以直接捕捉交通工具排放的二氧化碳,與微細的懸浮顆粒,改善空氣品質;道路也不再需要排水溝,避免疾病孳生源頭與髒亂。

最重要的是這個超級大海綿還存在著地下生態系統,能夠吸存從鋪面進來的汙染物,並分解轉化為生態系統所需的營養物質,根本解決現今都會區的水文及汙染問題,邁向真正的生態與低碳城市。

建設海綿城市的概念與技術,已臻成熟,因為所需的經費不高,不限於都市,可以推廣到任何偏遠的鄉鎮或山區。對臺灣來說,就是逐步將整個臺灣都海綿化,不論城市或鄉村都可以一起受惠。

需要長期推動

在人類發展的進程中,百年來鋼筋水泥取代了草原濕地,造成今日的負面窘境。現在「海綿城市」則給人類的居住家園有了回歸自然的機會。經由遵循自然的和諧,改善城市的生態,營造自然與人為環境的雙贏,這種創新的理念,正在考驗國家管理者的戰略眼光。

海綿城市建設是一項複雜、多目標融合的系統性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期的投入與努力,才可能達成海綿化臺灣的目標。但是我們至少可以從社區、學校、市鎮,逐步的擴展下去。更關鍵的,是未來新市鎮的建設,都必須達到海綿化的要求與特質。

氣候暖化的腳步日益加速,帶來的極端天氣衝擊更是無比深遠,海綿臺灣的建設,實在是刻不容緩,我們要加緊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