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就是一種病─《不痛苦減重,一次就成功》書摘連載1

醒報編輯部 2022/04/19 08:28 點閱 1186 次

(劉伯恩/醫師)

肥胖一直以來都是全球關心的議題,許多慢性疾病的防治都已有顯著改善,但肥胖的嚴重度卻有增無減。特別是近年新冠病毒的重症患者以肥胖者為大宗,甚至肥胖者在接種疫苗後的抗體形成率也比正常體重者來得低,因此全球的主流醫學已開始加重力度在肥胖的探討及防治。

量身訂製減重

在20幾年前,國內體重的問題大多是由一些商業機構在關注及處理,但體重的問題應該屬於醫療,當初我在一項公開學術演講會中提出了「雞尾酒減重法」,其主軸就是針對東方人的肥胖體質,提出「處方、運動、飲食」三軌合一的量身訂製減重模式。

雖然該訊息當時只有兩三台電視有報導,但萬萬沒想到,新聞露出後隔週的週一門診人數暴增了十倍以上,數個月後我也在公立醫院開設了國內第一個「減肥門診」,正式把減肥從商業模式帶到正規的醫療體系,由於國人有減重需求者為數眾多,使得門診量曾經有一天超過400人的紀錄。

減重治療法

但是要在保守嚴謹的醫療體系中做個先驅者是一條很辛苦的路,因為那是一個新創的治療模式,過去的治療方法大多是針對油脂類做處理,且幾乎都是制服式地給予相同的處方,因此對於不同原因引起的肥胖就無法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雞尾酒減重法」因為是從醫療的角度介入,故其效果遠優於當時的商業模式,因此在很短時間內聲名就遠播到全國各角落,甚至亞洲及美洲地區的華人也蜂擁而來探詢如何使用「雞尾酒減重」。

鷄尾酒減重

經過了20年的時間,雖然「雞尾酒減重」的模式已慢慢被人淡忘,但值得欣慰的就是其「量身訂製」的概念已經變成減重的一種主流模式,目前許多醫學中心採用的仍然是以我當初提出的模式進行肥胖治療。

當然,醫學模式的處置也要隨著時代的進步及人們飲食、生活環境之更替而有所調整,有鑑於肥胖問題再次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本人決定將歷年來在臨床減重領域中的相關心得及經驗再次編輯成書,並與婦女醫學權威潘俊亨醫師共同出版這本終結肥胖的工具書,讓想要減肥的人能先了解如何才是正確的減重模式。

防治復胖

書中也點出一些錯誤無效的流行減重方式,更重要的是,本書也將筆者歷年來所看到的關於減重的大盲點,也就是如何防治復胖的問題,提出了簡單可行的建議,希望這本書不只是提供一些減重的醫學新知,也能成為人們如何讓減重生活化的工具書,讓想減重的人能快快開始減重計畫,更能從中享「瘦」減重後健
康的美好生活。

過去,老一輩的人,甚至是醫界大老,都認為肥胖不是什麼大問題,但在今日,肥胖不只是外表美觀的問題,還與健康大有關係,更驚人的是:國人十大癌症種類中有六項和肥胖有正向關聯!

減重可申請給付

提到罹癌,每個人都會聞之色變,但說到肥胖,多數人都不太在意其嚴重性,甚至筆者在20幾年前提出肥胖是一種疾病後,不知是巧合還是看到我的論述,美國的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也正式將肥胖列為疾病的一種,此後,美國公民用在減重的醫藥支出可以申請保險給付。

而我國法令也因為筆者的大聲疾呼,幾年前在熱心立委的提案下經過修法,已將病態性肥胖醫療納入健保給付範圍。

肥胖問題日形嚴重,減重話題的熱度就與日俱增,五花八門的減重方式真是讓人目不暇給,也讓人像霧裡看花。近幾年,全球因新冠病毒肆虐,許多重症、死亡的新冠肺炎患者都是體重過重,甚至是病態性肥胖者,不只如此,這些人接種疫苗後產生抗體的數量及速度也都比一般人來得少、來得慢,這使得肥胖問題的重要性及嚴肅性又一次浮上台面。

肥胖真的是21世紀全人類必須共同面對及打擊的敵人,要如何有效處理肥胖問題,下面的章節會有更深入的介紹及解方。

肥胖的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WHO)認證「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與此同時,WHO也呼籲全球人類重視肥胖對健康的危害。肥胖是因為攝取過多、消耗太少,導致熱量累積,並以脂肪的形式堆積在體內,除遺傳因素外,主要是受到致胖環境及生活型態因素的影響。

比起健康體重者,肥胖者發生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及血脂異常的風險超過3倍,發生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膝關節炎及痛風的風險則超過2倍。在2017年國人十大死因中,就有以下七項與肥胖有關: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

要消除這些健康隱患,正視肥胖並起而健身減重,是肥胖人口的當務之急。研究也證實,當肥胖者減少5%以上體重,就可以為健康帶來許多益處,高血壓、糖尿病等與肥胖相關的疾病將可因此獲得改善。

肥胖的標準

國際上常用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或腰圍尺寸來作為評估肥胖的指標。依據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我國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45.4%(男性為53.4%,女性為38.3%),相較1993∼1996年的32.7%及2005∼2008年43.4%,顯示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有逐步增加的趨勢。

想知道你有沒有過重的問題,趕快算一算BMI值,看你是不是肥胖一族!例如:一個52公斤的人,身高是155公分,將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
BMI值為21.6。

依國內標準,BMI值小於18.5表示體重過輕,18.5∼24是健康體位,24∼27則過重,27∼30為輕度肥胖,30∼35是中度肥胖,大於35即為重度肥胖。

認識肥胖症

人的身體有250∼300億個脂肪細胞,大部份位於皮下脂肪與腹部內臟外層,人們日常攝取食物後多餘的能量就是由這些細胞負責貯存,當細胞吸飽熱量脹大後,便會分裂成更多的脂肪細胞來貯存能量。

人類一生中有幾個發胖的關鍵期,分別是:

1.胎/嬰兒期:指孕期在母親體內的胎兒與產後的嬰兒時期,這時期母體攝取的熱量如果過多、或餵食牛乳等,會使胎/嬰兒的脂肪細胞增生較多。嬰兒出生後的第1年體重通常會增加3倍,腹部脂肪會增加2倍。

研究發現,嬰兒出生後第1年如果營養不夠,成年後不僅體內胰島素較高,中性脂肪(三酸甘油酯)也比較高,好的膽固醇則較低,這些都是糖尿病的早期特點,因此,嬰兒出生後1年內必須給予足夠的有益營養,以維護其成年後的健康基礎。

2.少年期:這時期是生長激素分泌旺盛的成長期,生長激素除了會促進骨頭生長,也會促進脂肪分解,藉以提供能量給肌肉及骨骼作為成長之用。

3.孕產期:美國一項追蹤研究顯示,女性在生產後體重平均增加9公斤,而同齡無懷孕生產的對照組則只增加5公斤,顯示女性懷孕/生產容易增加體重,尤其是本來就過重的女性,產後增胖的風險更高;此外,研究也顯示,生愈多小孩的女性腰臀圍比也有愈高的趨勢。

女性為何在產後容易變胖?主要和生活形態改變有關,例如忙著帶小孩導致缺少運動,再加上產後頻繁進補,體重更容易增加,因此,預防之道在於改變產後進補觀念,飲食均衡攝取即可,當然還要多做運動。

4.中年期:因為基礎代謝變慢,加上活動量較少,且可能因為經濟能力較佳而經常食用高熱量美食,使得腹圍增加、內臟脂肪累積而出現肥胖。

5.更年期:研究報告指出,更年期若沒有經常做運動及進行飲食控制,經過4年半後體重平均會增加2.4公斤,且脂肪主要囤積在腹部。另外,使用女性荷爾蒙治療更年期不適症狀的女性,體重或許沒有改變,但體脂肪分佈的部位會與以往不同,主要囤積在臀部與大腿而不是腹部。

什麼是腰臀圍比?

定義肥胖除了計算BMI值,另可評估腰臀圍比,後者和糖尿病、心臟病的關聯性甚至更大。量腰圍時以肚臍為指標,水平繞肚子一圈,臀圍是以臀部向後最凸出的部位為指標,水平繞一圈,再以腰圍數值除以臀圍數值所得到的比值,即是腰臀圍比。

如果腰臀圍比超過0.8,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可能增加。世界衛生組織對於健康腰圍的定義是男性94公分(亞洲男性為90公分)、女性80公分,如果超過這個標準數值,罹病的危險性就會增加。

肥胖可能減短壽命

肥胖症(Obesity)是指體脂肪累積過多而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的身體狀態,可能導致壽命減短及各種健康問題。肥胖與遺傳有關,也與生活方式相關,有些人可能因為基因的緣故,即使多吃或是很少運動,也比較不容易發胖,但有些人可能因為基因的緣故,形成易發胖體質。

而多數人肥胖主要還是因為熱量攝取過多、缺少運動的關係,其他如基因缺陷、內分泌異常、藥物影響及精神疾病等也是肥胖的重要成因。肥胖與許多健康問題相關,包括增加心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症、某些癌症(如:胃癌、乳癌、腸癌等)、退化性關節炎及其他疾病的發生機率。

肥胖是21世紀全人類最重要的健康問題之一,包括美國醫學會和美國心臟協會等數個醫學會,已在2013年將肥胖定義為疾病的一種,目前全球各地成人與兒童肥胖的盛行率都在上升。2005年,全球有6億名成人(13%)和4200萬名5歲以下孩童有肥胖問題。

另根據世界肥胖聯盟估計,全球過重或肥胖人口將從2014年的20億人增加到2025年的27億人,也就是屆時地球上每3個人就有1人過重;而在眾多人類主要死亡原因中,肥胖屬於可預防死因,也就是說,減重可以幫助你延長壽命。

肥胖的分類

根據成因,肥胖可分為以下兩類:第一類:原發性肥胖。無明顯病因,主要和遺傳、飲食過量、運動不足等不良生活習慣有關。

1.遺傳:研究顯示,父母親都肥胖,子女肥胖的機率為80%;若雙親中有1人肥胖,則子代肥胖的機率為40%;父母親若體重正常,子女肥胖的機率小於10%。

2.飲食:經常飲食過量,尤其是攝取太多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就容易造成肥胖。

3.運動不足:懶得動不僅能量消耗較少,且會使胰島素阻抗增加,導致肌肉組織對於葡萄糖的利用減少,脂肪就容易堆積在腹部與臀部而造成肥胖。

4.社經地位:在已開發國家中,社經地位愈高的人肥胖比例愈低,原因可能是教育水準高者較有健康意識,較會留心飲食和維持運動;但在未開發國家,社經地位愈低的人肥胖比例愈低,主要原因是飲食來源缺乏,或是進食過多垃圾食物造成健康問題。

5.飲食文化:不同的飲食文化及生活模式也是影響種群肥胖與否的因素之一,像是偏好低卡路里飲食且食材組合豐富的日本,就名列全球肥胖率最低的先進國家之一。

第二類:續發性肥胖。因罹患某些疾病而造成肥胖,例如:

1.甲狀腺機能低下造成黏液性水腫。
2.腦下垂體腫瘤及導致甲狀腺功能低下而造成肥胖。
3.腎上腺皮質腺瘤分泌過多荷爾蒙而造成肥胖,臨床上稱為庫欣氏症候群。
4.先天性性器官發育不全而引起肥胖,其原因為染色體異常所致。
5.其他如腦下丘病變、多囊性卵巢或胰島細胞瘤等皆可能造成肥胖。

胖子和瘦子的身體組成不一樣

瘦的人身體成分70%是水,脂肪只有8%,其餘的非脂肪組織占22%;體重正常的人則60%是水,脂肪組織占18%;肥胖的人水分只占43%,脂肪卻高達30%以上。

以性別來分,男性一般體脂肪的比例是15%∼18%,女性是17%∼23%,而隨著年齡增加,體脂肪的比例也會增加,肥胖症患者的體脂肪通常是32%以上。

肥胖與慢性病

肥胖對健康的危害多數人都已有基本認知,而肥胖與疾病的關係主要在於當體脂肪開始增加到一定程度,身體就會處於一種慢性發炎的狀態,且肥胖與發炎間不是單向關係,而是一個惡性循環,肥胖對健康的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幾項:

1.死亡率增加:肥胖族群的死亡率隨著體重上升而增加,研究報告指出,體重超出正常10%以上的人,每增加0.5公斤,壽命就會減少29天。

2.慢性病罹患率增加:每增加10%的體重,收縮壓就會上升6.5mmHg,膽固醇上升2mg,血糖上升0.4mg,因此,肥胖的人罹患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危險比正常人高。

肥胖者由於體內胰島素較高,經由促進腎臟對鈉離子的吸收,同時刺激交感神經,導致血壓上升。研究顯示,BMI>25的人發生高血壓的危險為一般人的兩倍。其次,肥胖者血液中的膽固醇、中性脂肪和壞膽固醇較高,好膽固醇則較低,而高胰島素同時會影響血管的舒張與心跳,加上血壓較高,因此罹患冠心病的危險較一般人多出兩倍。

另外,肥胖者由於體內脂肪多,脂肪經分解為游離脂肪酸,轉而製造許多葡萄糖,加上週邊組織對於葡萄糖的利用降低,因此容易罹患糖尿病。

3.罹患癌症的機率增加:肥胖屬於身體慢性發炎的一種。發炎反應是免疫系統對人體的保護作用,但身體若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發炎物質經年累月持續地刺激正常細胞,就會影響遺傳物質DNA,DNA一旦受損即可能導致基因突變,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影響,基因突變持續累積,最終就可能導致癌症發生,包括乳癌、大腸癌、子宮癌、攝護腺癌等,都可能與肥胖有關。

4.呼吸系統疾病增加:肥胖者的腹部脂肪多,迫使橫膈膜上升,再加上胸部脂肪也多,壓縮肺部空氣流通,造成換氧不全,使得罹患呼吸系統疾病的機率增加;另外,肥胖也容易發生夜間睡眠呼吸停止的現象,即睡眠呼吸中止症。

5.消化系統疾病增加:肥胖族由於血液中膽固醇高,膽汁所含的膽固醇也高,膽固醇需經由膽囊、膽道,再由消化道排出,因此使得消化系統疾病,包括肝硬化、脂肪肝與膽結石的發生機率增加。

6.開刀危險性增加:肥胖的人開刀時由於換氧不全,心臟功能較差,且腹部脂肪多,腹部壓力高,縫合難度高,使得施術時危險性較一般人高。

7.罹患關節炎的機率增加:根據統計,站立或行走時膝蓋承受的重量約是體重的1∼2倍,上下樓梯時約是3∼4倍,跑步為4倍,蹲下和跪姿約為8倍,運動跳躍時更高達15倍;以體重50公斤計算,每爬1級階梯膝蓋就要增加200公斤的壓力,如果體重是100公斤,那麼爬1級階梯膝蓋便要承受300∼400公斤的壓力,肥胖者由於體重過重,支撐身體的膝關節與脊椎便容易發生關節炎。

8.內分泌失調:肥胖者體內胰島素較高,由於胰島素會影響膽固醇的代謝,而膽固醇是製造性荷爾蒙的原料,因此,女性肥胖者容易出現月經失調、荷爾蒙分泌異常、不孕症等現象。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