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台北報導】帕金森氏症即早發現並接受治療,能保持21年的活動黃金期!醫師葉篤學11日於記者會說,除了顫抖、運動功能退化等常見症狀外,嗅覺失靈、便祕等也是帕金森氏症的警訊。「帕金森氏之父」陸清松則說,目前針對帕金森氏症療法,有最新的緩釋型口服藥物,不僅沒有藥物的副作用,健保也已經納入給付。
帕金森氏病友林先生拄著拐杖到現場呼籲,病友要勇敢面對病症,並遵照醫生的指示接受治療。林先生在現場傾斜著身體一邊吹奏薩克斯風,一邊搖擺身體,與教授、學者們一同歡唱歌曲《快樂的出航》,現場來賓也鼓掌帶動拍子。結束後,現場來賓高喊安可,「卡模脈」(台語:海鷗)的歌聲再度充盈於現場。
早期症狀不漏接
帕金森氏症是相當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隨著台灣人口高齡化,罹患人數也持續攀升,2021年已有超過7萬名國人罹患帕金森氏症,好發於60歲附近的年長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內科主任葉篤學指出,該症狀主要是因為腦部退化,未能產生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導致病友身體活動受到阻礙。
他表示,帕金森氏症有十大自我檢驗標準,包括「手在放鬆時顫抖」、「走路時手臂彎曲不擺動」、「站立時會向前彎曲」、「走路姿勢雜亂」、「寫字愈寫愈小」、「懶洋洋,沒動力」、「頸部肩膀疼痛」、「刻意避免與家人朋友相處」與「說話音調出現改變」。如果同時出現3項以上的症狀時,建議可以就醫檢查。
把握治療蜜月期
陸清松指出,過去治療帕金森氏症的藥物需要長期用藥,且難以控制血中劑量的濃度,有時超過身體所能承受的劑量,就會出現不自主亂動的「異動症」。而最新型的緩釋型口服藥物,會在體內緩慢釋放藥效,在血液中維持穩定的濃度,有效減少藥物造成的異動現象。
他表示,目前針對帕金森氏症病友的治療目標是「777」,意即7年生活如常的蜜月期、7年維持基本工作能力的工作期,以及維持基本生活起居的7年退休期。台灣動作障礙協會理事長林祖功呼籲,盼社會大眾更加了解帕金森氏症,避免用異樣的眼光看待病友,才能讓病友更願意走入社會,找回自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