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不渝:我的台灣、美國、大陸歲月】(邵玉銘著)連載7

醒報編輯部 2022/04/07 08:49 點閱 1574 次
隨著台灣禁歌的開放,其次就是面對在政府遷台前、尤其是抗戰時期歌曲的開禁問題。(中央社)
隨著台灣禁歌的開放,其次就是面對在政府遷台前、尤其是抗戰時期歌曲的開禁問題。(中央社)

隨著台灣禁歌的開放,其次就是面對在政府遷台前、尤其是抗戰時期歌曲的開禁問題。抗戰歌曲內有些作詞及作曲家是共產黨員,所以這類抗戰歌曲,在戒嚴時期都被查禁。

160首禁歌解禁

政府已經解嚴,新聞局出版處主動蒐集兩百二十四首,包括「旗正飄飄」、「長城謠」、「滿江紅」、「白雲故鄉」、「我住長江頭」、「流亡三部曲」、「嘉陵江上」、「黃河大合唱」等,然後於一九八八年十一月邀請音樂界人士及中國近代史學者召開評審會議討論此事。

會議中,達成共識,今後不再依戒嚴時期的標準,應排除作詞、作曲者個人政治背景因素,只要歌曲內容無政治意涵、不宣揚共產主義及不違背善良風俗,均以環境變遷並尊重其藝術價值而通過,最後通過一百六十首,都可出版並演唱。至於部分未通過的歌曲,評審人員認為是共黨刻意做為政治宣傳之用,或詞意明顯扭曲抗戰史實(註13)。

同年十二月,「台北愛樂文教基金會」成立,他們決定在翌年七月,由台北愛樂合唱團在國家音樂廳舉行演唱會,推出大型合唱曲「黃河大合唱」。

黃河大合唱歌詞惹議

「黃河大合唱」這首在抗戰時期風靡全國的歌曲,如前所述,共分八個樂章。這首歌曲一方面唱出黃河的澎湃雄姿,讚頌祖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二方面是號召全民投入抗戰以救亡圖存。

詞句感性有力,曲調奔放豪邁。在上述評審會議上,由於作詞及作曲人均為共黨黨員,處理比較慎重,其中兩個樂章:「黃河頌」和「黃水謠」無任何問題,但其餘六個樂章內有些詞句,或是有所影射或是有左傾含義,而未予通過。

例如內中「太行山上打游擊」詞句,係指中共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在太行山打游擊一事;「新中國已經破曉」詞句,影射中共革命建立「新中國」;「向著全世界勞動的人民發出戰鬥的警號」詞句,直指國際共黨之革命行動(註14)。

但評審會議此一決定,將造成台北愛樂合唱團無法唱完「黃河大合唱」全曲之結果。

此事在媒體上引起許多音樂家、文藝界人士討論,大多數的意見是,應該將某些詞句修正後予以開放。

事實上,自從解嚴以後,由大陸合唱團和樂團演出的「黃河大合唱」錄音帶,據估計在台早已銷售超過兩萬捲,並未引起查禁的問題,但現在要到國家音樂廳演唱,便成為一大問題15。作詞人黃瑩說:「該曲在抗戰時是全國人民大唱特唱的歌曲,政府遷台之後,中共一再演唱『黃河』,企圖讓人民以為八年抗戰都是中共打的,如果我們因此而禁此曲,豈不將抗戰的成就拱手讓給中共。」

現場演出、氣勢磅礡

最後,新聞局於六月二十四日,約集了音樂人與歷史學者共十人再度開會,他們決定歌曲中「太行山上打游擊」一詞改為「敵後齊心打游擊」;「新中國已經破曉」一詞改為「全中國已經破曉」;「向著全世界勞動的人民發出戰鬥的警號」詞中「勞動」二字,改為「受難」,一共更動七個字後通過16。

當這個會議的公文送到我桌上時,出版處一位同仁問我,「打游擊」是影射共軍在抗戰所扮演的角色,這三個字是否妥當?我思索了一下,回答說:「中共打游擊是歷史事實,不應有所更動。」此事就算定案。

七月一日,「黃河大合唱」在國家音樂廳正式演出,我受邀出席。音樂會的上半場,抗戰歌曲包括「八百壯士歌」、「旗正飄飄」、「嘉陵江上」、「流亡三部曲」等,由兩百多位合唱團員、七十位樂團團員演出,氣勢磅礡震撼。當我聽到「流亡三部曲」時,幼年記憶又上心頭,熱淚盈眶。到了下半場,則推出「黃河大合唱」。

註13《聯合報》(一九八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第三版。
註14《民生報》(一九八九年四月七日),第十四版。
註15《民生報》(一九八九年六月二十三日),第十四版。
註16《聯合報》(一九八九年六月二十五日),第九版。

(待續)

作者簡介:

邵玉銘教授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獲美國芝加哥大學歷史學博士。在美國任教於聖母大學、馬里蘭大學、「外交政策研究中心」等機構。在國內任教於國立政治大學(並兼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與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校外公職包括行政院新聞局長、行政院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為「美國在台協會」之對等單位)主任委員等職。

中英文著作數十種。中文著作包括《文學.政治.知識分子》、《中美關係研究論文集》、《國史與國事》、《國際局勢與中國前途》、《留學之路》、《保釣風雲錄:一九七○年代保衛釣魚台運動知識分子之激情、分裂、抉擇》等書。

英文著作包括《一個在華美國傳教士:司徒雷登與中美關係》(An American Missionary in China: John Leighton Stuart and Chinese-American Relations)等書:並在美國Foreign Affairs及英國The China Quarterly等期刊發表論文多篇,名列「美國研究學者」、「國際亞洲研究學者」等名人錄。

本書簡介:

台、美、中三角關係如何在動態中平衡互利?兩岸之間台灣報紙、出版、廣電、電影與文化是如何解嚴的?在貼身幕僚眼中,蔣經國、李登輝、俞國華、李煥、郝柏村的領導風格有何不同?兩岸關係為何一直崎嶇難行、台灣政局為何一直混亂不安?

前後擔任二位總統(蔣經國、李登輝)、三位行政院長(俞國華、李煥、郝柏村)的發言人,前行政院新聞局長、公視董事長與行政院北美事務協調會主任委員的邵玉銘在本書對以上問題提出答案。

邵玉銘就近見證了政策的誕生與運行,許多公開或隱晦的縱橫捭闔,娓娓道來,毫不隱晦。

身為台灣大變局的參與人,在台灣社會、經濟、文化劇烈轉型的關鍵年代,邵玉銘總在政府記者會的麥克風前,發布或解釋重要的政策──解嚴、開放報禁,台灣從此揮別威權體制,走向華人民主與自由典範的試煉之路。

作者:邵玉銘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頁數:460頁 定價:450 元
團購郵撥帳號:01005593